经过再三考虑,在1976年5月,李光耀实现了他一生33次访华行程的首次出访。
此时疾病缠身的毛主席亲自接见了李光耀,这再次让李光耀感觉到中方对发展中新关系的重视。回国后,李光耀立即放宽了新加坡公民到中国旅游和访问的限制,自此迈开了中、新两国友好往来的第一步。
【“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会怎么样?”】
也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往来的铺垫,所以在1978年1月,邓小平同志才会决定携中国代表团前往新加坡进行访谈。
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李光耀是早有耳闻,他甚至将邓小平当作是自己的偶像。所以,对于此次邓小平前来访问,李光耀自然是十分地重视。在新加坡相关新闻报道中,邓小平出访身份是国务院副总理,但李光耀却破例以总理的规格接待邓小平。
不仅如此,一般别国的总理或者首相来新加坡访问,李光耀很少亲自到机场迎接。但邓小平来了,李光耀就十分激动地亲自到机场迎接。
当天,在一同前往总统府的路上,邓小平一直注视著车外的景色。
看着早已经“改头换面”的新加坡时,他不禁感叹道:在几十年前自己前往法国留学的时候,曾路过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还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没想到时隔多日自己再次来的时候,新加坡竟会有如此的改变。
邓小平认为,新加坡十几年来实行的对方开放、引进外资的方针是极为正确的。
当天下午,邓小平与李光耀来到内阁会议室进行正式会谈。在会谈刚开始的时候,李光耀便提出了自己长久以来,一直难以理解的问题。
只见李光耀问道:“中国之前与越南的关系比较好,可如今为何又将越南推向苏联了呢?”
邓小平听到李光耀说的这个问题后,稍稍地思考了片刻,然后回答道:“中国之前向越南曾提供过价值200亿的资金援助,但还是被越南方面视为阻碍,越南多年来一直做着东南半岛联邦的美梦,胡志明的这个想法不会轻易改变,而中国自然也不屑于跟妄图霸权的国家合作。”
见李光耀还是一脸疑惑,邓小平同志露出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接着向李光耀解释道:“如今的越南就如吸血虫一般,一旦中国撤回了对其的经济援助,他就会立刻紧紧地依附着苏联,但苏联不会满足越南的胃口,到时候,他也只会把越南推向东欧国家。”
李光耀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邓小平同志这是下了一局大棋。在未来的十年内,越南也必定会因为在东欧国家碰壁而回到中国身边,只是届时的越南只怕是再也不敢提条件了。
高!实在是高!
李光耀不禁赞叹道:“邓小平同志是深谋远虑,与美国领导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我应该多向您学习。”
话音刚落,李光耀便又自问自答道:“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国会怎么样?我敢肯定你会成为新加坡的领导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国,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开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错了。”
李光耀的这番话似乎是在说给邓小平听,也似乎是在说给自己听,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身上的优点可真是数不胜数。
转眼便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在晚宴上,邓小平提及想要参观新加坡的“小康之家”,并赞叹李光耀把新加坡建设成了一个“花园城市”。
李光耀听后谦虚地回答道:“我们新加坡只是一个小国,取得的也是很小的成绩而已,我们能做到的,你们中国也一定能够做到,而且还能够做得更好,毕竟我们只不过是广东、福建等地目不识丁、没有良田的农民后代,而你们是留守在中原的知识分子、士族官员,我们自然是没法和你们做比较。”
听完李光耀的这番话后,邓小平沉默了。
他深知,李光耀这番话看似谦虚,实际上还透漏著骄傲。是啊,新加坡可以做到,为什么中国不可以做到?
邓小平暗暗记下了新加坡总理所说的这番话,并当做是一个挑战,同时告诫自己,未来的中国一定要交出一份比新加坡更优秀的答卷!
在接下来的访问时间里,邓小平先后参观了新加坡的居民区、商业区等,了解了新加坡的企业是如何运行,工厂是如何管理,外资是如何引进,
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有了参考的标准,此时此刻,对于如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邓小平在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构想。
访问结束的那天,李光耀又亲自把邓小平同志送回了机场。来也迎接,去也欢送,这在新加坡的外交活动里面,是极为罕见的。
从新加坡访问结束后,邓小平便立即召开了那场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自此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封闭的中国必须打开国门,才能再次与世界接轨。
改革开放的国策已定,邓小平又接着开放珠海、深圳、福建、厦门等四个沿海经济特区,以吸引祖籍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的投资,并鼓励经济特区进行工业、建筑业、金融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大胆试验。
就这样,深圳经济特区在数十年间便由一个小镇发展为大都市,而珠海、厦门等地也同样不甘落后。在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人民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对于新中国而言,邓小平真的是功不可没。
1980年11月,李光耀再次带着夫人、女儿再次访问中国,此时的中国已经在两年的改革中,取得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邓小平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给李光耀:中国做得比新加坡好!
李光耀再次感叹道:“邓小平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