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焚燒冥紙還需宣導工作?信徒遵循習俗時也需體諒他人

2022-07-23

(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周五(29日)就是農曆七月初一日,新加坡許多華族都會祭拜祖先,而焚燒冥紙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除了農曆七月,人們也在清明節等節日,或是祖先忌日,在組屋樓下燒冥紙,雖然次數不算頻繁,但燒冥紙引發的各種投訴仍時有所聞。

最近,焚燒冥紙規範行動聯盟正式成立,該行動聯盟上周發文告表示,趁農曆七月來臨之際,將通過公眾教育給華社社群傳達一套焚燒冥紙的社會規範。

該聯盟由本地民間團體、私人企業和政府機構聯合組成,動員華社及宗教團體、廟宇領袖、新加坡神料同業商會、殯葬業者等社會各界人士擬定規範。

焚燒冥紙不是本地華族同胞多年來的習俗嗎?怎麼需要成立行動聯盟,甚至要擬定一套規範?

焚燒冥紙規範行動聯盟的宣傳海報。(網際網路)

先來看看行動聯盟提出的幾項建議:

應少量焚燒,如每次三至四張冥紙,確保冥紙燃盡,也能減少煙霧及灰燼;

勿將整疊冥紙丟入焚燒鐵桶,或拋入空中;

祭祀儀式結束後,清除所有祭品及供品,保持環境清潔。

的確,大量焚燒冥紙會造成大量煙霧,影響空氣素質;沒把冥紙「准准」投進當局提供的鐵桶,使得冥紙四處亂飛,若沒及時清理,又會使社區環境變得髒亂。

但紅螞蟻看到上述幾個要點時,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建議是不是有點「老調重彈」?

四成國人因鄰居燒冥紙焚香而不滿

大量燒冥紙會導致煙霧瀰漫,影響空氣素質。(海峽時報)

勞師動眾地設立一個聯盟來再次提倡這些建議,連該丟幾張都直接告訴你,當中的弦外之音或許是:焚燒冥紙可能引起的社會問題、居民糾紛,至今仍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而這些問題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紅螞蟻就「挖」到2009年的一組數據:

國家環境局當年指出,每個月平均會收到55項針對任意焚燒冥紙的投訴;然而,在同一年八月至九月,即農曆七月期間,投訴竟增加將近一倍,達月均102起

時隔10年,政策研究所一項2019年的調查也指出,在組屋底層進行喧譁的活動、鄰居烹煮民族食品,都可能造成鄰里糾紛。

讓受訪者最為不滿的第一選項,就是有人在組屋區內焚燒祭品——每10名新加坡人當中就有四人表明,他們有時或較常遇到這類行為,因而感到不悅。

新聯盟提醒公眾,祭祀儀式結束後,清除所有祭品及供品,保持環境清潔。(聯合早報)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結果顯示,較多異族同胞在這個議題上表達不滿,包括67.4%的馬來族同胞及57.6%的印度族同胞都有同感,受訪華族同胞則有35.7%如此認為。

這兩項調查相隔10年,間中當局也多次設法減低焚燒冥紙造成的影響,如為信徒提供鐵桶,以縮小焚燒範圍,但投訴個案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每個市鎮都會提供焚燒冥紙的鐵桶。(新明日報)

如今,行動聯盟提出的規範似乎有別於例常提醒,它計劃通過組屋區布告欄和電子顯示屏宣傳,還會和超級市場、商家、甚至歌台演出主辦方合作。

就不知這樣多管齊下的方法會否更有效?

公眾建議設專屬基礎設施

日前,一名讀者也對此課題投函《海峽時報》。

(海峽時報截圖)

他說,儘管成立行動聯盟值得讚許,但除了為焚燒冥紙提出規範,行動聯盟也應考量較長遠的基礎設施改革,以推廣焚燒冥紙的負責任行為。

他建議,在每個市鎮遠離居民窗戶範圍,設置焚燒冥紙的專屬設施,並鼓勵或規定年輕信徒使用這些設施,但年長人士或行動不便者則可酌情豁免使用。

「新加坡是個人口稠密的小國,也有許多宗教,每個族群都必須在考慮到他人感受的前提下遵循傳統習俗,以致能共同達到良好的生活素質。」

《聯合早報》(19日)發表的一篇社論,也談及在習俗與信仰的背景下,不能忘卻環境衛生與環保。 文中其中一段話說:

「讓傳統習俗里的孝道和感恩等價值觀,適應新時代的環保或居住條件,才更能讓信仰的意志生生不息,代代延續。」

(聯合早報)

的確,肆意焚燒冥紙可能會牽涉多方面的社會議題,尤其當生活在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度,關鍵在於懂得相互諒解、將心比心,否則出台再多的新措施或宣導工作,也未必有用。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新加坡周末逛街地圖 藏在街巷裡的文藝靈魂,像遊客一樣重新愛上自己的城市...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
  •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 新加坡泡泡瑪特母親節活動!指定款買一送一+買滿88新送禮物🥳長周末就去買買買~
  • 新加坡本地銀行開戶攻略指南——華僑銀行,您不可或缺的選擇
  • 黃循財出席衛塞節慶典:以佛教精神為紐帶,共築和諧社會
  • 今天快去!新加坡這裡有免費美祿!還有半價火鍋、特價自助餐....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