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樂小學自建校以來,珍藏著一本已有96年歷史的學生入學登記簿,裡頭記錄了在1926年至1941年間入學的逾1500個學生資料,當中包括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入學記錄。
德樂小學舊校名為「直落古樓英文學校」,李光耀在1930年入學。這本入學登記簿其中一頁記錄著他的洋名「Lee Harry」、入學編號、入學和畢業年份,以及他父親的名字和職業等。
德樂小學珍藏著一本有96年歷史的學生入學登記簿,裡頭的學生資料包括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入學記錄。(謝智揚攝)
國家文物局從2022年4月起通過「分享自己的故事,打造共同的紀念園」流動展覽,為建國先賢紀念園(Founders' Memorial)徵集屬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且能夠反映建國價值觀的文物和故事。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入學登記簿是當局收到的其中一個文物。
收到超過70個 故事和文物
德樂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部主任扎麗娜(Zalina Zakariah-Ismael)7月21日在福南中心的流動展覽受訪時說:「校方與建國先賢紀念園分享這個珍貴文物是為了彰顯李光耀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為打造世界級教育體系奠定的基礎。我希望這能激勵年輕一代終身學習,為國家的未來做出貢獻。」
建國先賢紀念園策展與諮詢經理陳雯怡受訪時說,自文物局展開徵集活動以來,已收到超過70個故事和文物。
「這些文物包括可體現新加坡經濟和工業化發展的物品,以及公眾參與文化演出的記錄和全國運動如『保持新加坡清潔』的海報等。除了分享能反映新加坡建國價值觀的故事,我們也希望徵集更多實體文物,如公眾早期參與植樹活動時所使用的鏟子和鋤頭等。」
收藏家張旗聞(54歲)向文物局借出四樣文物,包括「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的宣傳冊子和他10年前向保加利亞收藏家購得的六張於1968年印製的首批多多開彩海報。他相信博彩公司當時在搖珠開彩後會把得獎號碼寫在海報上。
張旗聞借出的四樣文物包括早期的「滅蚊運動」和「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的宣傳海報和冊子、於1968年印製的首批多多開彩海報,以及記錄首個武裝部隊節信息的剪報。(謝智揚攝)
「新加坡獨立之後,政府的任務是要團結不同族群,而體育是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政府當時參考了保加利亞的做法,設立新加坡博彩公司,利用博彩收益建造體育設施。這個做法也有助緩解新加坡的非法賭博問題。」
學校通行證 竟成回家「飯票」
在1980年就讀於紅山職業專科學校(vocational institute)的陳德利(59歲,工程師)則捐獻了學校派給他的午餐通行證(lunch pass)。
他說:「學校嚴格規定學生一旦踏進校園就不能出去,學生也須在校內吃午餐,幸好我住學校附近,才申請到通行證。我當時買不起食堂的食物,有了通行證,就能回家吃母親準備的午餐。」
工程師陳德利(後排,左起)、金珠肉粽企業社會責任與業務發展總監黃鼎翔、德樂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部主任扎麗娜和收藏家張旗聞(前排)展示他們要交給文物局的故事和文物。(謝智揚攝)
文物局徵集的文物包括早期新加坡的全國運動宣傳海報、職業專科學校的教材和證書、文化演出表演者的故事和照片、海陸空三軍的軍服和徽章,以及公眾與建國元勛互動的照片等。
當局計劃把部分文物和故事作為展品,在坐落於濱海東花園、預計2027年竣工的建國先賢紀念園展出。公眾可到紀念園官網(https://go.gov.sg/shapeourmemorial)上傳故事或物品的照片。
公眾目前可到福南中心參觀流動展,展覽接下來會在獅城大廈和西城等商場舉行。
文:劉鈺鈴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