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从英国来到新加坡,从打工到创业的华丽蜕变”

2022-07-23     于晏     16436

编者按:最近,新加坡眼的征文活动《在新加坡打拼的日子》如火如荼进行中,诚邀各位网友参与,精品文章可立马获得100新哦!网友绿森林艺术坊已经获得了现金奖励,她讲述了一个英国留学的女孩子是如何在新加坡从零开始,成长蜕变的故事,以下是完整全文:

在英国大学留学期间,我曾趁学校假期时去新加坡玩了一周,回到英国后,意犹未尽,和我意大利大使馆工作的朋友在一起喝下午茶时,我向她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在新马旅游的趣事。我问我朋友喜不喜欢新加坡,她说她不喜欢,虽说新加坡很有发展前景,但是过于人工化(artificial)。

而我是喜欢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所以可能心理也不会太适应,现在想想,当时我朋友果然了解我。

“我一个人从英国来到新加坡,从打工到创业的华丽蜕变”

我确实是那种大大咧咧的,到她在爱丁堡的家去过周末做客,曾把她整个尊贵优雅的公寓搞得一团糟......

我的朋友,一如既往的热情好客,还每隔一周开车去我当年在读的圣安德鲁斯大学,一个中古世纪迷人的英国海边小镇来看我,给我带传统的意大利甜点,或邀请我去她家吃饭喝茶。

而新加坡这种过于人工精心打造的花园城市对她来说虽新奇,缺点可能就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缺失生活中艺术原创力与对美学的感知力。

“我一个人从英国来到新加坡,从打工到创业的华丽蜕变”

日复一日的机械性的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经济压力也会使人们心身倍感疲惫与焦虑,所以很多新加坡本地人选择公共假期或长周末去周边国家旅游放松心情。

但是疫情期间,由于各种防疫措施,很多人无法正常出国旅游,虽说现在防控措施放宽了,但是那段时间困在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小城,日子真的很难熬……

“我一个人从英国来到新加坡,从打工到创业的华丽蜕变”

更让人伤感的是,我好几位外国友人由于疫情对他们工作和生活超成严重的冲击,陆续离开了新加坡,回到他们自己的家乡生活,有几位在新加坡生活超过30多年,他们对新加坡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告别新加坡的时候,特别地恋恋不舍,有一种却恐他乡胜故乡的离愁。

对于我来说,当时的新加坡是一个拥有现代文明新秩序的,繁华的东南亚新兴小国。

在英国毕业后,我很幸运地申请到了新加坡政府签发的特别许可证EPEC:它是新加坡政府为了吸收海外各类专业人才赴新加坡就业、发展、定居以填补新加坡当地专业人才资源的不足,而对欲赴新加坡工作的全球各类专业人士的学历、专业能力、工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审核后签发的一种特别许可证。

这个证书新加坡政府于2011年停办,目前类似的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于2021年为吸引全球尖端高科技人才而启动的科技准证。

来到新加坡后,我发现这边生活消费好高,口袋的钱花得好快。于是在新加坡的一家英文主流报纸上找了一分外企的工作,开始了在新加坡漂泊打拼的日子。

当然,当时我也没想过自己来坡上会不会过上富太太的生活,或淘金挣大钱,或嫁给当地人,生儿育女、安家落户;我只是觉得新加坡让人感觉挺安全的,不像当时其他亚洲的城市那么不讲规矩,也没有一些欧美国家的人对亚洲人无端的偏见。

事实证明,新加坡是世界各国人在亚洲的最大的人才库之一,未来世界竞争是人才工程的竞争,新加坡政府为各国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一流的的工作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各阶层的文化艺术交流等综合性的平台。

新加坡生活很便利,时间也过得飞快。一晃眼,二十年前宛如昨日。而我,也承蒙大家的支持与眷顾,如愿以偿地在新加坡开了一间追逐自己梦想与热爱的美术馆,即绿森林艺术坊。

“我一个人从英国来到新加坡,从打工到创业的华丽蜕变”

在我们的独特的艺术空间里,我们多次举办了各类饶有趣味文创活动及艺术展览,并积极参与到新马两地娘惹文化传承活动及新加坡一些知名社会文化团体的工作,担任其核心领导工作。

最重要的是,在新加坡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与各种族客户及友人的日常交往中逐步加深了对彼此的尊重与认知,在本职工作上受到了各大机构的认可,屡获佳绩。

“我一个人从英国来到新加坡,从打工到创业的华丽蜕变”

我们富有创意的特色活动先后在新加坡着重时尚与生活的顶级潮流杂志《Talter Singapore》,《Peak Magazine 》, 及新加坡电视台新传媒的《焦点》,驻新加坡的《新华社》及《新加坡眼》等东南亚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