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元種族文化背景的「文化中間人」(cultural in-betweeners)邂逅並相戀,文化的差異帶給他們哪些反思?對於下一代的養育和身份認同,他們有什麼想法?他們堅信,文化背景的多樣化絕對是加分題。
Nur Friday(左)和熊優勝都形容自己是「文化中間人」。(龍國雄攝)
這樣的愛情,機率是否微乎其微?
在義工活動上認識的Nur Friday(29歲,幼教老師)和熊優勝(27歲,工程師),都無法輕易地用單一詞彙形容他們的身份認同。她的父親是馬來人,歐亞裔母親改而信奉回教。熊優勝在華人回教家庭中長大:父母親是華人,但母親從小由阿拉伯家庭領養,熊爸爸和她相戀後信奉回教。
Nur Friday說:「我們都是『中間人』(in-betweeners),所以特別了解彼此的感受,對於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也有更多了解與接受。」
身處種族和宗教等框框的中間地帶,兩人的文化身份比一般人複雜,無法輕易歸類,卻也因此更能深刻體會多元社會的意義。
熊優勝說:「一些人以為回教徒就是馬來人,但我們很多回教徒朋友都並非馬來族。關於回教的誤解也不少,例如以為改信回教就要改名,也有人以為華人信奉回教就不能在清明節拜祭祖先,但回教其實非常重視家庭與和諧共處,以及對於其他文化和宗教要多認識。」
他認為「中間人」的成長體驗更多樣化,也明白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我們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也能以同理心接受不同文化。」
婚禮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熊優勝玩了闖關遊戲後成功迎娶佳人。(Nur Friday提供)
熊優勝和Nur Friday交往八年後,2022年1月結婚。策劃婚禮時,他們用心融入雙方文化元素,從喜帖到裝飾以及慶祝方式,都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細心。
Nur Friday說:「做任何決定都會受背景影響,策劃婚禮時自然會特別注意不同的文化元素,我們也藉此表達對雙方文化的接受。感謝雙方家長給了我們很多自由,例如媽媽沒有規定我們一定要舉行馬來婚禮,就像她從沒嚴格要求我們必須清楚表明自己屬於哪一個群體,關鍵是什麼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所以伴娘策劃了接新娘闖關遊戲,他們也有敬茶和吃湯圓等儀式。兩人有意識地選擇對於自己有意義的習俗,例如喜歡湯圓寓意甜甜蜜蜜,闖關遊戲試吃「酸甜苦辣」是相信同甘共苦的重要。此外,兩人遵循馬來傳統,給彼此送上裝了禮物的托盤(dulang),但他們不像許多新人一樣把禮物擺出來,而是私下交換。
喜帖設計出自藝術細胞豐富,喜歡製作手工藝的Nur Friday。她以華人傳統日曆為發想,設計里除了「囍」字,還有丈夫的姓(熊),自己的英文姓氏則是阿拉伯文。
她說:「哪一個部分是馬來文化或華人文化,有時很難細分,例如我掌心上有海娜(henna)手繪,但寫的是華文字『囍』和『熊』。」
結婚時,Nur Friday掌心上有海娜手繪,寫的是華文字「囍」和「熊」。(Nur Friday提供)
最細微的事也要說清楚
無論文化背景異同,成為親家自然有必須磨合的地方。例如決定婚宴菜單時,女方家人認為炒飯比較美味,男方家人卻認為「炒」和「吵」諧音,應該選擇寓意長長久久的伊面。
Nur Friday和熊優勝各自向家人解釋另一方的想法,女方家人原本不明白另一方為何還沒舉行婚禮就預想不好的事情,認為這對新人會吵吵鬧鬧。但經過一番溝通,大家都明白每個人都是為了這對新人好,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Nur Friday認為這件事是很好的學習經驗,「我們必須好好溝通,即便是最細微的事也要說清楚。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任何誤會都能化解。」
兩人的家長就是相互尊重的最好榜樣,例如兩位媽媽在孩子開始拍拖後就維持良好關係,常給對方烹煮家常菜,禮尚往來。Nur Friday說:「媽媽也常告訴我,我好幸運有這麼好的家翁家婆。」
熊優勝有感而發:「我們的家長都通過言行讓我們學會如何抱持同理心並且尊重別人。」
要讓孩子說多種語言
文化身份與歸屬感是他們倆常談論的話題,特別是組織家庭之際。他們開始考慮下一代的教育方法,希望孩子好好認識不同文化,而不是在決定身份時隨意做出「最方便的選擇」,或者「凡事都跟爸爸就對了」。
兩人同意日後有了孩子,一定要在家裡講英語、華語和馬來語,確保孩子從小接觸各種語言;Nur Friday說自己還能和孩子一起學華語,一舉多得。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她除了收集講述文化傳統的童書和繪本,也在社媒追蹤一些文化背景多元的家長。「我發現很多家長不單單和孩子慶祝不同節日,也會解釋節日的意義。」
熊優勝指出,他們要慶祝的不只是和自身文化相關的節日,還有其他族群的節日,例如屠妖節和聖誕節。「我們的朋友來自不同種族和宗教,我們也希望孩子認識朋友們的文化。讓孩子接觸不同文化,他們才能對多元社會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明白身份證上的種族欄目,並不是我們唯一的身份指標。」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婚姻之道不忘幽默
幸福從來不可能唾手可得,何況是與文化背景不同的另一半經營婚姻。Nur Friday提出下列建議。
多認識和了解自己,想想自己的負面情緒一般由哪些事物觸發。這有助於你發現心靈與精神層面有哪些地方需要關注和治癒。
再忙也要抽空與另一半共度趣味時光(be playful),做些「傻事」,說些「傻話」(be silly)。
多開懷大笑。處於高壓狀況時,試著用幽默感應對,找出有趣的事或體會。
別用「always」(總是;老是)或「never」(從不;永不)指責對方。
先顧好自己,確保你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才能照顧對方。
文:陳映蓁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