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男子因病去世,妻子、情人不堪打击双双上吊随“去”

2022-07-25     于晏     14324

提示:阅读本文约5分钟!

人很坚强,人很脆弱...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很悲痛的一件事...

马来西亚关丹一名华人男子在家中跌倒逝世,妻子和同居女友疑因不堪打击,上吊随他而去...

(图:来源自网络)

华人男子老白(化名),48岁,患有肾病,有一名38岁的妻子阿花和一名23岁的情人阿娇...

据说是在家中跌倒后死亡。

而他的死亡只是悲剧的开始...

据阿花的邻居描述,老白的妻子阿花在昨天傍晚7点多回到家后,曾向她哭诉丈夫突然逝世所带来的精神打击,作为邻居也尝试安慰,最后阿花还是哭着回到家。

第二天凌晨1点多,警方接到死者家属的报案后赶往现场,发现老白的23岁同居女友阿娇吊死在客厅,妻子阿花则吊死在楼上房间...

(图:来源自网络)

警方推测,两人相信是在男死者逝世后不堪打击而自寻短见,案件没有刑事成分。

发现两名女子上吊的,就是老白和阿花的孩子。他发现母亲和父亲的女友上吊之后,向住在附近的长辈求助,之后拨打紧急反应系统热线求助。

孩子告诉警方,父亲是因第五期肾病去世,怀疑母亲和父亲的女友是因为失去了依靠,压力过大而上吊。

他也提到,案发前看到母亲和父亲的女友握著绳子,没想到她们竟会做出傻事。

(图:来源自网络)

自杀...真的凄凉...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重要事实:

1、自杀可以预防

2、自杀未遂是最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3、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图:来源自网络)

关于自杀干预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只有抑郁症患者才会自杀

事实上,应激性生活事件,例如丧亲、失业、亲子矛盾、校园霸凌等生活压力源都与自杀意念相关。

抑郁症的确是自杀的风险因素,一项自杀案例调查中,仅9%的人曾在精神或心理科就诊。这个数据也许与精神疾病被严重污名化、人们普遍避讳就医的现状有关,但也提醒不用非得生病,才有资格哭泣和求助。

误区二:自杀者都不想被阻止

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新闻的讨论中,经常能看到对个体的责难,例如不够努力、自作自受、思维狭隘,甚至苛责自杀者的自私。

实际上,当一个人主动放弃生命,个人因素只是压垮ta的最后一根稻草,痛苦的本质来源并非单一的。

看见社会施加于个体的结构性的压力,比草率地“尊重ta的个人选择”更仁慈,也更理性。

误区三:自杀不可预防。

在一个对自杀有耻感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不敢直接谈论自杀,所以才会产生自杀不可预防的错觉。

(图:来源自网络)

如何识别自杀者的信号?

近期经历重大变故,比如丧亲、离婚、失业、确诊癌症等等

在交谈或个人作品中反复出现有关死亡的话题

性格突变,情绪不稳定

饮食和睡眠行为改变

有自毁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自残和故意破坏人际关系

开始安排后事,处置‘遗产”,向亲友告别

如何阻止有自杀意愿的朋友呢?

不要害怕谈论自杀,请直接问ta有无具体的自杀计划。

多倾听,了解ta的真实生活与近期变故。

看见并承认ta的痛苦,不故作积极。

承认自己无法真正理解ta、但是有试图理解ta的意愿。

适时转移话题(比如问ta明天想吃什么),让ta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生活的实感。

不要勉强自己单独应对自杀危机干预,更不要答应帮ta保密。

可以推荐心理咨询或自杀热线,鼓励ta积极寻求帮助。

如何应对自己的自杀危机?

建立自己的安全网,包括但不限于信任的亲友、让你感到有所寄托的事业或爱好、能包容你真实想法与情绪的树洞平台等等。

有需要时积极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不避讳就医。

自杀干预热线忙线中,那就换一个。

提醒:珍惜生命,请给自己一个机会。

新加坡援人协会24小时热线:1800-221-4444

(图: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