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男子因病去世,妻子、情人不堪打擊雙雙上吊隨「去」

2022-07-25

提示:閱讀本文約5分鐘!

人很堅強,人很脆弱...

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很悲痛的一件事...

馬來西亞關丹一名華人男子在家中跌倒逝世,妻子和同居女友疑因不堪打擊,上吊隨他而去...

(圖:來源自網絡)

華人男子老白(化名),48歲,患有腎病,有一名38歲的妻子阿花和一名23歲的情人阿嬌...

據說是在家中跌倒後死亡。

而他的死亡只是悲劇的開始...

據阿花的鄰居描述,老白的妻子阿花在昨天傍晚7點多回到家後,曾向她哭訴丈夫突然逝世所帶來的精神打擊,作為鄰居也嘗試安慰,最後阿花還是哭著回到家。

第二天凌晨1點多,警方接到死者家屬的報案後趕往現場,發現老白的23歲同居女友阿嬌弔死在客廳,妻子阿花則弔死在樓上房間...

(圖:來源自網絡)

警方推測,兩人相信是在男死者逝世後不堪打擊而自尋短見,案件沒有刑事成分。

發現兩名女子上吊的,就是老白和阿花的孩子。他發現母親和父親的女友上吊之後,向住在附近的長輩求助,之後撥打緊急反應系統熱線求助。

孩子告訴警方,父親是因第五期腎病去世,懷疑母親和父親的女友是因為失去了依靠,壓力過大而上吊。

他也提到,案發前看到母親和父親的女友握著繩子,沒想到她們竟會做出傻事。

(圖:來源自網絡)

自殺...真的淒涼...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重要事實:

1、自殺可以預防

2、自殺未遂是最大的自殺風險因素

3、自殺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圖:來源自網絡)

關於自殺干預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只有抑鬱症患者才會自殺

事實上,應激性生活事件,例如喪親、失業、親子矛盾、校園霸凌等生活壓力源都與自殺意念相關。

抑鬱症的確是自殺的風險因素,一項自殺案例調查中,僅9%的人曾在精神或心理科就診。這個數據也許與精神疾病被嚴重污名化、人們普遍避諱就醫的現狀有關,但也提醒不用非得生病,才有資格哭泣和求助。

誤區二:自殺者都不想被阻止

在日常生活與社會新聞的討論中,經常能看到對個體的責難,例如不夠努力、自作自受、思維狹隘,甚至苛責自殺者的自私。

實際上,當一個人主動放棄生命,個人因素只是壓垮ta的最後一根稻草,痛苦的本質來源並非單一的。

看見社會施加於個體的結構性的壓力,比草率地「尊重ta的個人選擇」更仁慈,也更理性。

誤區三:自殺不可預防。

在一個對自殺有恥感的環境中,我們往往不敢直接談論自殺,所以才會產生自殺不可預防的錯覺。

(圖:來源自網絡)

如何識別自殺者的信號?

近期經歷重大變故,比如喪親、離婚、失業、確診癌症等等

在交談或個人作品中反覆出現有關死亡的話題

性格突變,情緒不穩定

飲食和睡眠行為改變

有自毀行為,包括但不限於自殘和故意破壞人際關係

開始安排後事,處置『遺產」,向親友告別

如何阻止有自殺意願的朋友呢?

不要害怕談論自殺,請直接問ta有無具體的自殺計劃。

多傾聽,了解ta的真實生活與近期變故。

看見並承認ta的痛苦,不故作積極。

承認自己無法真正理解ta、但是有試圖理解ta的意願。

適時轉移話題(比如問ta明天想吃什麼),讓ta的注意力慢慢轉移到生活的實感。

不要勉強自己單獨應對自殺危機干預,更不要答應幫ta保密。

可以推薦心理諮詢或自殺熱線,鼓勵ta積極尋求幫助。

如何應對自己的自殺危機?

建立自己的安全網,包括但不限於信任的親友、讓你感到有所寄託的事業或愛好、能包容你真實想法與情緒的樹洞平台等等。

有需要時積極尋求心理工作者的幫助,不避諱就醫。

自殺干預熱線忙線中,那就換一個。

提醒:珍惜生命,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新加坡援人協會24小時熱線:1800-221-4444

(圖:來源自網絡)


相关文章

  • 獅城法拉利馬國失控撞車 全車燒成廢鐵車主幸逃命
  • 女兒一句「怕爸爸沒錢吃飯」 男子戒毒誓當好爸爸
  •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走入鄰里社區 勿洛市鎮廣場打造藝術盛宴
  • 合照風波:王乙康徐芳達重申立場 黃志明則指不採進一步行動
  • 黃循財官宣:新加坡今年人均補貼高達數千新幣
  • 李顯龍親自安利的遛彎勝地以前竟是墓地?
  • Lady Gaga 新加坡演唱會明晚開唱!交通、周邊活動、注意事項最全攻略速碼
  • 新加坡再填海,69個足球場大,未來地圖又要改!
  • 假如王乙康用了這個軟體,就不用再當「健康刑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