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個小島國,填海造地的歷史卻已有幾十年。
熟悉新加坡歷史的小夥伴可能都知道,現在樟宜機場所在的那片區域,幾十年前還是一片大海。
1977年-1981年機場大樓建設中的樟宜機場,圖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這些年來,新加坡政府依舊覺得土地不夠一直沒有放棄填海的動作。
樟宜機場附近的樟宜灣,將會是新加坡下一個填海工程的重點。
圖源:早報
面積超過10個植物園 新加坡這裡要有大動作
據《聯合早報》報道,這段填海工程的所在地樟宜灣,靠近樟宜機場、樟宜會展中心、環島綠道,附近還有個被譽為新加坡版「濟州島」的Changi Bay Point。
圖源:little day out
新加坡建屋局表示,未來將在這個填海工程的總面積將超過900公頃。
如果真要拿來比較的話,大概會超過10座植物園!或者約等於10個濱海灣+附近CBD的面積。
整個填海工程的面積,圖源:海峽時報
如果浩大的工程自然不可能會一蹴而就,當局估計暫且也無法給出具體完工時間。根據目前的估計,要差不多20年,整個填海項目才能完成。
整個工程,將分為四個階段進行落實。首階段的工程,包括建造預製場地及填沙。不出意外的話,今年或許就將開始動工了。
圖源:TheHomeGround Asia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市區重建局並沒有確定這片區域完成在填海後,將當作什麼用途。
然而一位接受了採訪的專家表示,這裡用來建造住宅的機率並不高。
這片區域附近有樟宜機場和空軍基地,因為建築有一些高度限制,用來建房屋並不太適合。
圖源:Reddit
更大的可能性是,政府未來會在這裡建造倉儲中心或是會展中心,充分發揮這塊土地的優勢。
另外,填海造地後,也能將新加坡的海岸線往外稍微擴張一些,緩解海平面上升對樟宜機場以及附近住宅造成的影響。
圖源:TheHomeGround Asia
當然,破土動工對這一片區域內的海洋植物和動物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不過當局在進行評估之後,判定這些影響都是較為輕微的。
或許在幾十年後,這裡就會像現在的馬林百列一樣,處處都充滿著人類生活的痕跡和驚喜了~
圖源:The New York Times
填海造地,對於新加坡的發展至關重要。以2018年新加坡總面積721.5平方公里作對比,建國時的1965年,這個數字只有581.5平方公里。
五十多年,新加坡通過填海造地,增加了近五分之一的領土!(很少一部分土地是泥沙淤積而來)
圖源:見水印
除了樟宜機場一帶外,像是大士工業區、裕廊島化工區、垃圾處理站實馬高島,以及新加坡武裝部隊基本軍事訓練中心所在的德光島,都是過去20年來的重點填海區域。
不過,在新加坡填海造地工程進行的如火如荼的當下,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隱憂。
其中,成本的增加是無可避免的。
圖源: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因為新加坡採取的大多數傳統方法——堆沙造地,而新加坡本地並不出產這類資源。
因此,新加坡只能像鄰國馬來西亞、印尼購買。
然而,很多國家因為過度開採,而使得本地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而對新加坡頒布了出口禁令。
圖源:Resilience.org
對此,新加坡不得不轉而向印度進口填海造地所需要的沙子,運輸成本和價格就相對以往高了不少。 不過,新加坡未來還需要接受更多的人口,650萬人只是「開胃菜」罷了。要容納這麼多人,現在的土地可能實在有些不太夠。
即使要買天價沙子,但繼續填海造地,也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