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飆漲,鄰國人抗議!入境新加坡非法帶這些貨,有中國女子被抓

2022-07-28

隔壁馬來西亞,又熱鬧了。

全球通貨膨脹,新加坡政府多次讓新幣升值、發放補貼、補助券,尋找其他食品來源等等。

做了好一番努力才將通脹控制在4.4%。

然而,通脹如今是全球趨勢。也有扛不住壓力的,比如斯里蘭卡就崩潰了。

而馬來西亞也民怨四起,開始有學生上街頭遊行了......

物價飆,一頓飯8令吉

示威人群要求部長減薪

馬來西亞不是完全沒動作,只是出手仍舊緩解不了很多人的窘境。

前幾天,才有人在網上發帖吐槽食用油價。

據解釋,大馬的食用油價格漲幅介於38%到44%。算是大漲價潮中的佼佼者。

不僅僅是食用油,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也都在漲價。白糖、牛奶、啤酒、麵包、麵食。還有汽車零部件等等。

原材料大漲,一頓飯的售價也跟著漲。而這一切都要由消費者來承擔。

於是大馬的反對黨和學生團體,紛紛走上街頭表達不滿。

尤其是學生怒火極大,有人家裡窮,現在大漲價,窮人家的孩子飯都吃不起:

「一餐要7到8令吉,學生怎麼吃得起?」

(8令吉,約2.49新,12.13人民幣)

因為吃飯太貴,

「有的人會選擇不用餐。我們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脅,加上生活費上漲。我對當局毫無行動感到有點沮喪。」

大馬當地的巴剎小販更直接,說顧客嚇得都不敢出門買東西了,因為出門就要花錢,還不如不出門的好。

想到自己過著這種怕花錢的生活,馬來西亞官方高層卻還拿著高薪水。大馬人民怨氣滿滿,有的提出要求減薪。

對於這個問題,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部長安努亞慕沙也正面回應:

「你告訴我有哪一個國家通過減薪成功抑制了通脹 ?

第二,即使每個部長減薪1萬令吉,再乘以36是多少錢?

你能保證通脹問題就此解決?物價不會上漲?

請不要把局勢政治化。」

意思就是說,東西變貴,你砍我薪水也沒用。

那能怎麼辦?

目前,據說馬來西亞已經成立跨部門抑制通脹工作組,即將把更多必需品列入價格管控機制中,同時禁止雞隻和食用油出口。

所以,新加坡從一兩個月以前就開始找其他食品供應來源,這個做法是大大的正確。

誰知道接下來馬來西亞還會控制哪些出口呢?

同時,可能是因為近日物價都在漲,違法攜帶物資進入新加坡的行為也變得更多了起來。

比如帶新鮮蔬菜,以及酒水。

非法進口酒水、鮮蔬

中國女子被抓!

有人懷疑,現在一些人自己攜帶生活必需品如鮮蔬、酒水等進入新加坡,就是為了賺個「非常時期」的利潤。

因為本地明碼標價的物品都起價了,這種時候,一樣的東西如果進價更低,那麼賺的更多。

大概是抱著這種想法,開始有人敢敢冒險了。

7月15日,新加坡當局在大士港口攔截一樁竹筒酒走私案。

示意

執法人員在檢查時發現,一個入境貨櫃的掃描影像有異樣。

於是拆箱檢查後,發現原本被申報為「家用物品」的貨櫃,上面一層是紙巾,底下卻裝著120瓶竹筒酒。

明顯就是想要非法帶酒入境新加坡了。

大士港口的執法人員,二話不說攔下這120瓶竹筒酒,經過調查後發現是一名中國籍女子作案。

事後又去了她家,發現在住處找到72瓶竹筒酒和30瓶三蒸酒。

目測就是先前有過成功經驗,現在又故技重施。

其實像這種從大馬非法攜帶物品的行為,近幾年屢禁不止。

去年三月底,新加坡還發現有本地蔬菜進口商從馬來西亞帶貨時,有大約250公斤,未經申報的新鮮蔬菜。

發現後罰款5000新元就過了。

但按照這種非法進口蔬果的操作,在新加坡最高可判1萬新元罰款或3年監禁,或兩者重施。

總的來說,物價漲的問題確實很難解決。

新加坡也從8月1日開始,就要將四個地點的公路電子收費將在指定時段上調1新元。

包括以下地方:

亞逸拉惹快速公路(AYE)過了裕廊鎮大會堂往市區方向的三個閘門(早上8時至9時,以及下午5時30分至6時)

中央快速公路(CTE)在布萊德路之後的南向路段,及泛島快速公路(PIE)支路、轉入CTE南向路段的四個閘門(早上8時至8時30分)

往東海岸公園大道(ECP)方向的加冷—巴耶利峇快速公路(KPE)、過了德福立交橋(Defu Flyover)的閘門(早上7­時30分至9時)

CTE北向路段、過了PIE之後的兩個閘門(傍晚7時至7時30分)

不過當局的解釋是,為了舒緩交通~


相关文章

  • 真實記錄,我在新加坡受鞭刑的全過程!要向執行官說「謝謝」
  • 新加坡建築公司注意了!必須註冊CRS系統,否則無法申請WP/SP!
  • 最新一輪CDC優惠券派發!皇后手把手教你拿,再附上各大超市釋出的好康!500元這樣花~💸
  • 比爾·蓋茨盛讚:新加坡確實令人讚嘆,迫不及待想再來
  • 新加坡打工人要更加努力了
  • 新加坡外觀專利申請指南
  • 四海傳福 新加坡這家百年醫院,為何以閩人的名字命名?
  • 冠病永遠在你我左右 當局苦口婆心,人們卻漫不經心?
  • 比爾·蓋茨新加坡對話:當AGI重塑教育未來,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