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周,報章也已頻頻報道北半球出現異常炎熱的天氣。在美國,有28州發出高溫預警,影響超過1億人口。
在中國,多個地區從新疆到上海的氣溫,都連續幾天處在37至40攝氏度的範圍。
熱浪來襲,人們用電需求自然會增加,但今年用電需求卻碰上了能源供應短缺的問題。今年2月爆發的烏克蘭戰爭在全球引發了一波骨牌效應。
首當其衝的是歐洲國家,尤其是工業大國德國。能源供給的短缺使歐元區六月份整體的通貨膨脹飆升至 8.6%,其中能源價格上漲了近42%。
最擔憂冬季的來臨 可是,大家最擔憂的不是夏天,而是即將來臨的冬季。
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從多方面著手想方設法穩住能源價格,保民生也保經濟。
首先,歐洲國家不得不進口美國更昂貴的液化天氣,並同時加快液化天然氣儲備的設施。
其次,歐洲領袖在多個場合向美國、中東國家喊話,希望這些石油及天然氣大生產國增產,或是增加對歐洲的出口來填補俄羅斯天然氣大口缺。
最後,部分歐洲國家也以 「能源安全」 為由,重啟了一直被視為最骯髒的煤炭發電。
雖然最新的數據顯示,能源價格已開始從高點回落,但仍處於近幾年的高位。對政治領袖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包括能源問題在內的整體通脹問題。
最新民調顯示,拜登政府的支持率從當選時的55%跌至目前的36%。
在通脹創40年新高之際,拜登總統出訪了中東,並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會面。雖然會面並沒有換來任何增產的承諾,但拜登此行還是凸顯了在能源危機下,人權問題、環境問題都得先放一邊。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不受通脹影響,但近期綠色和平國際環保組織稱,中國今年第一季批准了8.63兆瓦燃煤發電廠建設,規模達到2021年全年數字的一半。
中國增產的動機或許和其他歐美國家有所不同,但也反映了在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及綠化目標之間,各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眼前的現實,優先處理眼下直接影響民生民意和經濟增長的問題。
的確,綠色能源所需要的投入巨大,成效也不比傳統燃煤或天然氣發電來得快。但各國政府仍需把眼光放遠,不能因為眼前的便利,犧牲下一代的福祉。
過去及現在所享有的便宜電源是不可持續的,這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現實。
今年6月,新加坡宣布將從寮國進口水能發電。雖然初步計劃只是進口100MW的電量,占新加坡高峰用電量的1.5%,且從環境的角度,水壩的建設也是對當地的生態造成負面影響,但從碳減排的角度來說這個消息還是令人鼓舞的。
同時,新加坡也計劃通過一條4200公里的高壓海底電纜從澳大利亞進口太陽能,工程完成後預計能應付新加坡用電的15%。
7月15日,吉寶集團也宣布將在裕廊島進行試點計劃,在島周圍的臨近海域建設浮動太陽能板。這是繼在蓄水池上搭建太陽能板後的另一個新嘗試。
這一系列的供給舉措與新加坡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方向一致,包括從海外進口清潔能源,以及實現本地太陽能發電最大化。
今年的夏季還有一個月左右。每一年,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的時候,我們都看到一則則有關極端氣候的影響,信息量多到好像極端氣候已經是不足為奇了。
然而,氣候專家卻依然不厭其煩地發聲,希望各國政府不要逃避氣候變化的問題,拿出政治勇氣履行自己做出的氣候承諾。但忠言總是逆耳的,能聽進去並付諸行動的,有多少?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希望各國政府在應對能源供應短缺的當務之急的同時,不要偏離長遠的目標,堅守在這條艱難卻又必須行走的能源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