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5波新冠疫情峰值好像終於快過去了。
從數據上來看,新增病例7日動線已經大幅下降,現存住院患者也在減少。
(圖源:新加坡衛生部)
但是新冠剛要走,新的危機又來了!
新加坡的骨痛熱病例或暴增10倍,全島學校緊急行動;
1天多1例猴痘,累計11例全部都是男性,世衛組織幹事終於發話:減少男男性行為吧!
(圖源:雅虎新聞)
骨痛熱高峰期,9人死亡!
學校急發80萬支防蚊液
新加坡現在處於多種流行病夾擊的狀態:新冠、猴痘,還有骨痛熱症!
根據環境局和淡馬錫基金會(7月28日)發的聯合文告:
新加坡正面臨嚴重的骨痛熱症疫情,現在正是高峰期,將會發出80萬瓶防蚊液給學生!
(截圖:環境局)
截至上周六7月23日,今年已累計2萬1350起病例,遠超過去年全年的5258起。
去年全年5258例,而今年7個月就達到2萬1350起病例,照這個趨勢下去,新加坡今年骨痛熱病例或是去年的10倍!
(紅色高風險、黃色中風險區域)
最近來看,病例數還在持續增長,新加坡上周通報1062例新的骨痛熱病例,比前一周多了142例。
更可怕的是,每年6月至10月是新加坡骨痛熱症高峰期,目前還處於初期。
在這種情況下今年上半年,骨痛熱症已經讓新加坡累計9人病死,必須引起重視!
死者中還包括名人,曾擔任新加坡國家少年隊保齡球教練的許老,今年73歲。
7月15日那天,突然感覺到身體不舒服。當天就去了醫院看診,隨後發現感染了骨痛熱症。
此後他住院治療。
沒想到住院第5天開始,許老的病情突然迅速惡化。
先是他的血壓大跌,緊接著肝臟、腎臟都接連曝出問題,無法運作。最後到了需要用上生命維持機來續命,還是無力回天。
得過骨痛熱症的人描述,症狀有時候比新冠還難受, 包括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皮疹、嘔吐、感覺噁心、容易淤血,以及鼻子和牙齦出血。
我們都知道,骨痛熱症又叫登革熱,主要是由伊蚊傳播。
所以全島的學生,包括教育部幼兒園、公立小學、中學的學生都會陸續收到一瓶30毫升含避蚊胺(DEET)的防蚊液,和防蚊宣傳單。
(宣傳冊)
交通部兼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今天上午走訪培童小學, 親自向學生派發防蚊液和傳單,並且對媒體公布了發放計劃。
這讓人想起馬部長本人,就曾經因為感染骨痛熱症而住院。
(圖源:Asiaone)
他說,專家研究過伊蚊通常在白天時很活躍,而小朋友每天在學校至少半天,家長在孩子上學前應該為他們塗抹防蚊液。
環境局也指出今年二季度,新加坡全島發現約6300個蚊子滋生處,比第一季增加25%。
很多網友都反映,最近新加坡的環境衛生確實沒有以前好了,而環境不好尤其是多積水,就會滋生蚊蟲。
希望大家都從自己做起,把自家、陽台、院子的積水清理一下。
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
減少男男之間的性行為
最近另一個讓新加坡困擾的疫情是「猴痘」。
截止27日彙報,新加坡1個月累計出現11例,皆為男性,並且這幾天是以每天1例的速度產生。
(猴痘病毒)
【第1例】6月21日確診:42歲英國籍男子輸入病例
【第2例】7月5日確診:45歲馬來西亞男子本土病例
【第3例】7月6日確診:36歲印度籍男子美國入境
【第4例】7月6日確診:30歲印度籍男子從德國入境
【第5例】7月12日確診:41歲的新加坡男子本土病例
【第6例】7月13日確診:48歲英國籍男子本土病例
【第7例】7月23日確診:46歲愛沙尼亞籍男子從倫敦入境
【第8例】7月24日確診:31歲菲律賓籍男子本土病例
【第9例】7月24日確診:26歲新加坡籍男子本土病例
【第10例】7月24日確診:26歲中國台灣男子本土病例
【第11例】7月26日確診:32歲的新加坡籍男子本土病例
一開始官方對於猴痘傳播途徑還說的比較隱晦,但是最近越來越多患者身份和症狀,指向的群體比較明確了。
世界衛生組織7月23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星期三(7月27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受病毒影響最嚴重的群體,即男男性行為者限制他們的性伴侶人數!
(示意圖:衛報)
譚德塞對記者說,他認為防止感染的最佳方法就是「降低接觸風險」。
「對於男男性行為者而言,目前能做到的預防,包括減少性伴侶數量、重新考慮與新伴侶的性行為、與任何新伴侶交換聯絡方式,以便在需要時進行後續追蹤。」
這樣的描述已經相當直白了,全球激增的病例,不得不讓世界衛生組織把話說清楚。
目前78個國家向世衛組織通報超過1萬8000起猴痘病例,其中70%在歐洲,25%在美洲。
這裡面還包括了五人死亡,約10%確診者需住院治療。
BBC健康與科學事務記者加拉格爾(James Gallagher)曾經說過: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猴痘,但確診病例目前大部分集中在男同性戀和雙性戀者人群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涉及特殊群體的時候,猴痘這個疾病就被蒙上了一層其他的顏色。
一些同性戀非法的國家可能會有「疾病歧視」,能否阻止猴痘有來自病毒的挑戰,也有來自社會和文化的挑戰。
大家別忘了,新加坡《刑法》第377A條還沒廢除, 這個承襲英國殖民時代留下的法律,規定男性之間的性行為違法,最高可處2年有期徒刑。
(不過此條文近年來鮮少用於裁決)
(新加坡LGBT平權粉紅點活動)
世界衛生組織似乎也是糾結了一番決定這樣建議, 說出主要傳播群體不是因為歧視,而是為了讓防疫聚焦,讓疫苗和防疫信息可以集中於風險最大的人群。
新加坡目前也是對男同群體做出了健康建議,未打算大規模使用猴痘疫苗。
「之前沒感染的都中招了」
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會得新冠?
這一輪新加坡的新冠疫情產生無數新感染者,用網友的話說:
「之前沒感染的都中招了」
【上一次】如果你的朋友還沒有感染新冠,只能說明一件事,你根本沒朋友
【這一次】如果你自己還沒感染新冠,說明你沒朋友 ——
因為朋友全部都感染了,最後一個孤島也淪陷,你也不能倖免。
有很多人表示身邊接二連三已經好幾個人確診,最後終於輪到自己。
這次有不少人ART自測呈陽性後, 就自我隔離沒有報備,甚至都沒有去診所。
大部分確診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感染的,病毒無孔不入地入侵了我們的生活,在新加坡沒感染過新冠都快成「異類」了。
(圖源:彭博社)
那麼會不會有人在新加坡的5波疫情中都沒感染過呢,肯定有!
《海峽時報》最近有篇文章引述《紐約時報》,稱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感染新冠,為什麼?
(截圖:海峽時報)
一些美國重症監護室醫生,經過這幾年看過太多生死,發現新冠的隨機性很大:
有些沒有被識別為高風險的年輕人會得重病,而他的配偶和孩子卻「沒事」,症狀輕微只需在家康復。
【1】 超過100對「不協調夫妻」
據報道,聖保羅大學遺傳學教授Mayana Zatz一直在研究這件事。
她注意到這一點最早是2020年2月,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她好幾個星期沒見到一個鄰居,碰到他妻子才得知他感染新冠在家休息,有發高燒、咳嗽和類似流感的症狀。
妻子獨自照顧鄰居,當時甚至沒有戴口罩,但她一直「感覺還好」、沒有感染或者是無症狀。
回到家Zat教授不停地想,為什麼長期密切接觸患者的妻子沒有生病、沒有症狀?
後來扎茲醫生上電視分享了這個故事,然後她就收到了成千上萬的電子郵件,原來鄰居的情況很常見,有些人似乎就是對新冠免疫!
例如巴西女士Thais Andrade的丈夫嚴重感染了新冠病毒,需要住院治療,但跟丈夫一直密切接觸的Andrad經過兩次檢測,結果都呈陰性。
(新聞報道) Zat教授招募了很多志願者夫妻,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一方感染新冠,另一方則完全免疫,她稱之為「不協調夫妻」。
而且,有意思的是,新冠超級免疫者大多數是女性。
早在2021年2月,Zatz教授就已經發現了差不多100對「不協調夫妻」。她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這些夫妻中的超級免疫者可能帶有一些共有的遺傳特徵。
Mayana Zatz教授對夫妻志願者們進行了檢測,發現由於一些基因差異,超級免疫者體內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更強,這也許幫助了他們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
【2】 15位百歲老人對新冠「免疫」
Zatz教授的實驗室又從看起來最容易受到新冠病毒影響的人群中尋找答案:百歲老人。
她的團隊已經收集了100名90歲以上老人的血液樣本,包括15名百歲老人,其中一位是非常健康的114歲老人。
所有這些人都相對安然無恙地度過了感染期,或者接觸過病毒但從未出現過症狀。
【3】 1萬個長期接觸但沒感染的志願者
還有一位洛克菲勒大學的兒科免疫學家和遺傳學家Jean-Laurent Casanova也在研究此事。
他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一起最近發表了一份全球徵集令,徵集長期接觸冠狀病毒但從未檢測出陽性的人。
目前已經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的1萬多封電子郵件,包括來自西伯利亞、巴塔哥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的人,他們都願意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
劃重點,至少有1萬多長期接觸新冠卻不會被感染的幸運兒。
根據之前的研究,Casanova博士和他的同事已經確定了一小部分原本身體健康的重症的新冠患者在涉及干擾素的基因中存在突變,導致身體抵禦感染的能力出現漏洞。
看來研究非常複雜,最終還是歸結於「基因」二字,有人確實對新冠天生免疫。
但是如何利用基因差異,讓更多人對新冠免疫,科學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椰友們,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百毒不侵」、「金剛護體」的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