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名29岁男子两年内三度确诊冠病,令他想不到的是,第一次确诊后他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连续61天呈阳性,足足在医院被隔离了两个月。
从事医疗行业相关工作的陈先生(29岁)告诉《海峡时报星期刊》,他于2020年3月份在新加坡进入病毒阻断措施前,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PCR检测后确认感染冠病。那时,当地只有约900人确诊。
他确诊后被送去安微尼亚山医院进行隔离,与他同病房的还有3名陆续确诊的客工。
他说,第一次确诊时还没有冠病疫苗的出现,因此最担心就是传染给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60多岁妈妈。
一名29岁男子自2020年3月至今年2月共三次感染冠病。(示意图:海峡时报)
他的症状第5天就开始减退,但核酸检测持续阳性了61天,直到转阴后才出院。2021年2月,陈先生完成两针疫苗接种。但同年9月,他再次出现喉咙痛、发烧及咳嗽的症状,进行PCR检测后确认他第二次感染冠病。但这次,他的症状只持续两天,并在第10天抗原检测(ART)呈阴。
今年一月,陈先生接种了追加剂。一个月后,他开始喉咙痛,证实第三次确诊。不过这次,他喉咙痛的症状第二天就消失了。他三次感染的时间正好是变种毒株Alpha、Delta和Omicron成主流毒株的期间。
正值青年、身体健康,因此不属于高风险人群的陈先生说,一连三中冠病“实属不幸”。但他很庆幸没有将冠病传染给与自己同住的家人。
陈先生在康复后患上“长冠病”。研究显示,长冠病症状超过200种,几乎影响身体的每个部位,严重程度不一。
据之前报道,现有研究归结出6类人比较容易罹患长冠病:一、反复确诊的人,无论其病情严重程度;二、感染期间病毒载量高的人;三、带有休眠的“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EBV)的人;四、有自体抗体的人;五、确诊期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人;六、未接种疫苗的人。
陈先生说,他出现疲惫、虚弱等症状,更是失去味觉长达8个月。
传染病专家指出,病毒株变异以及抗体免疫能力下降,让康复者也可能再三感染冠病。
传染病专家梁浩楠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说,人体通过接种疫苗或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免疫抗体,会随着时间降低。
“而我们体内的抗体只是针对某个病毒株产生的。”
换言之,面对变异后的病毒入侵身体,原有的抗体可能就不那么能有效对抗。
梁浩楠指出,至于重新感染冠病的几率有多高,则取决于个人在潜在病毒散播源的“曝光率”如何。
至于有感染者康复期间已无症状,却连续多天依旧检测呈阳,梁浩楠医生说体内检测出有病毒不一定代表病毒还活跃或具传播性。
“病毒在感染的头几天传染力最强,7天以后开始降低,大部分情况10天以后的传染力算是没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