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退休人士何國娉告訴《8視界新聞網》,她在1997年從美國搬回新加披時,偶然在一個存放雜物的箱子內發現了一本1969年國慶慶典小冊子,她曾參與當年國慶慶典的演出。她原本不以為意,直到2011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工作時,才意識到這本小冊子作為檔案的意義。
國家文物局今年4月起展開徵集活動,呼籲公眾上網提交同我國建國關鍵時期,也就是1950年至1970年代的文物和故事。被選中的文物和故事將在2027年建國先賢紀念園(Founders』 Memorial)開幕時,在展館內展出。
當她得知文物局正在向公眾徵集同建國有關的文物和故事時,便二話不說提交了這本國慶慶典小冊子,因為她認為這是一個有形的文物,可以把當年新加坡記錄一起國家事件的方式和現在的做對比。
「這是一本簡單樸實的黑白小冊子,封面是代表著國家顏色的紅色。這也代表了一種歸屬感和自豪感,證明我為這個國家的慶典做了一個小小的貢獻。」
首次代表學校參加國慶慶典舞蹈表演 何國娉透露,發現小冊子時她翻開來看,在閱讀到自己的母校花菲衛理學校(現已分為中小學)參與當年其中的一個國慶慶典舞蹈項目時感到興奮,她得自己是其中的一名表演者,那也是她第一次參與國慶慶典,當年大約是一名中二或中三的15歲學生。
「我記得因為當時服裝的設計,令我感到不安。那是一個兩件式的設計,露出了我們的腹部,但是因為我的背部畸形,所以我感到不自在。我也記得老師們當時一直安撫我,告訴我說我只是那幾百個學生中的其中一個,不會有人注意到我的背部。」
回想起當時的表演,她憶述當時服裝顏色是亮黃色和天藍色,面料是柔軟且衣服邊帶有金色,所有表演者戴著手鐲,而腳鏈上都掛著小鈴鐺。
「每當我們排練和表演最後一隻舞蹈時,鈴鐺就會叮噹作響,那是多麼的令人難忘。」
談及當時參與表演的心情時,何國娉坦言,她感到非常興奮,也深刻記得與其他表演者建立起的友誼。
年少時飄洋過海 年老時落葉歸根 何國娉曾經到過許多不同國家,甚至曾在國外旅居十年之久,但最終還是想「家」,選擇落葉歸根,在新加坡安享晚年。 她表示,國慶慶典就象是一種提醒和肯定,永遠提醒著她生活在一個令她引以為傲的國家。
「作為一個新加坡人,我獲得了很多機會、選擇、支持,而對於我作為新加坡人所達到的成就與貢獻,也獲得肯定。」
她同時透露,相比起在現場觀看國慶慶典,她更享受在家裡與朋友觀看現場直播的舒適感,因此今年還是選擇在家裡與親朋好友小聚,通過電視觀看國慶慶典。
何國娉也分享了先父的新加坡公民註冊證書。 圖:建國先賢紀念園委員會
除了國慶慶典小冊子外,何國娉也分享了先父的新加坡公民註冊證書(Certificate of Registration),當年1957年的新加坡公民條例是國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當我的姐姐將這個證書交給我時,我感到驚訝又興奮。剛好當局呼籲我們把建國文物分享出來,所以很適時。」
為鼓勵更多國人分享他們的文物與故事,由文物局推出的「分享自己的故事,打造共同的紀念園」流動展覽今年4月開始在全島多個地點舉行,展出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故事和文物。
目前,流動展覽正在i12 Katong購物中心舉行,直到本月7日,之後會到獅城大廈(Plaza Singapura)。流動展覽將一直開放到明年2月。
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收到70多個文物和故事,包括第一批多多博彩海報,80年代初的午餐券,以及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在德樂小學入學記錄等。國家文物局希望繼續收集到可體現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轉型的物品如清理新加坡河運動的海報、公眾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照片與文物,與建國先賢互動的照片或紀念品等。
有意提交文物的公眾可上網上傳https://www.foundersmemorial.gov.sg/shapeourmemorial/ch。
更多國慶慶典的報道,請瀏覽《國慶慶典2022》專題報道 8world.com/ndp-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