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丹。(海峡时报)
小时候,百货公司对我们而言装载着我们的期盼、实现我们的小小梦想,带来永难磨灭的喜悦以及和亲人朋友连结的甜蜜回忆。
一个人,即是社会动物,生活再简朴也是购物的动物,除非你选择住在山洞里。传统百货业能生存至今,必有其人性化与合理的地方,它便利地在一个场所提供包罗万有的商品,唯一必须变更的是它必须满足现代人更精准、更少时间购物的需求,以及与更多的购物选择竞争。
我始终认为本地零售百货业似乎一直太自满,没有太多长足的改进,并没有充分和积极转型,及时融合及开发线上线下购物渠道、提升和刺激网购时代的整体购物体验而已。
本地成功的例子,我认为是日本的高岛屋(Takashimaya)和诗家董,它们至今依然称霸乌节路,人潮不断,品牌选择多元。其线上线下的宣传毫不马虎,一个限时折扣和会员优惠的温馨简讯和电邮,会把人兴奋得马上换衣出门抢购,甚至不惜排队守候也毫无怨言。
高岛屋义安城的外观。(联合早报)
未来,网购的便利性会继续令商品廉价化和普遍化,拥有地势便利的百货公司再也不能从价格上竞争,否则只会越低价就越迷失方向,简直是浪费租金而已。
他们必须是从商品的独特性(例如多支持和扶持本地品牌和引进各国不同的品牌)、提升和开发购物体验和空间的多元性(例如独有的餐饮食肆、互动体验)、服务的精致化(会员制度)和温馨的人性化来下手。
要斗价格,你斗不过薄利多销电商平台;要斗速度,你斗不过快递专送的便利,你还能拿什么去推动和吸引人到你的百货公司走一趟?
说起购物经验,我记得第一次逛英国Harrods百货公司简直惊为天人。1849年以杂货店起家至今的公司已经不是一个商业存在,而是一个横跨数百年、傲视全球的文化符号,一个icon、一个institution。
1997年,我毕业带家人游英国,当时它的厕所因经过豪华工程(1994年完成)的打造,一度要收费一英镑入门费,后来才被取消。
我爸爸在好奇心驱动下拿着一英镑上厕所去了,在马国工作以马币兑换英镑来花的他,永远没有忘记上一个厕所的钱可以买六、七包一元马币的Nasi Lemak(椰浆饭)。
官方当时甚至自傲地说,其厕所还可能成为旅游景点。姑且不论白人自以为是的趾高气扬,一个百货公司能这样的成功,号称集结5000个品牌于一室,且持久数百年经营的成就,还是值得期待的。
那天离开奥奇时,我朋友从顶层四楼买走满满当当实用的家庭用品,我仅仅买了一包可笑到只打折两毛半,内陷为野莓子的可口巧克力,没等到出大门就打开来吃,打发一下深沉和无味的寂寥吧!
那里的商品对我而言没有太大吸引力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但是我内心还是期待本地的百货公司能眼观八方,与时俱进,突破重围,让我未来数十年,到年老之时还有百货公司可以逛逛,而不是再缅怀多一个百货公司的消逝。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