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南亚的重要国家,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新加坡。
虽然它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因为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所以拥有了极强的国际地位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国人对它颇有好感,因为这里的华人占了7成以上。
在东南亚的早期开发中,华人贡献了决定性的力量,他们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占据了人口优势。
只是和后者相比,新加坡华人对中国的认同度要低很多,他们的国语水平和马来西亚比相差不少。
新加坡语言
讽刺的是,马来西亚曾经有过冲突激烈的排华历史,而新加坡反而是东南亚国家中的另类,它把普通话定为官方语言,还下大力气推广,对其他汉语方言大加排斥。
谁曾想新加坡政府的努力成了徒劳,这里的普通话使用率持续低迷。
这究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还是一开始就别有用心?
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的艰难独立
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加坡的历史。
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主动追求独立不同,新加坡其实是“被迫”独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人从东南亚撤兵,当地的民族武装气候渐成,掀起了一波独立风潮。
欧洲殖民者被二战弄得元气大伤,想要回归已经不可能,只能坐视东南亚脱离掌控。
在这个过程中,马来人和印尼人是实力最强的,所以这两个国家最先赢得独立。而曾经被英国人控制的海峡殖民地就变得尴尬起来,它究竟应该归属何方?
二战
这片区域是比较特殊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它,早些年英国输送了大量华人移民。
和原本的马来人相比,华人不仅更能吃苦,勤劳程度也是完全胜出。在他们的不断劳作下,马六甲海峡的沿岸城市很快就发展起来。
英国人引入大量华人移民也是为了实现“异论相搅”,马六甲距离英国本土很远,一旦发生问题会鞭长莫及。引入华人以后,他们和马来人之间的矛盾就取代了英国人和马来人的矛盾。
抗日战争结束后,华人的家国情怀被点燃,他们和马来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而新加坡这个城市是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他们的人口占比超过了70%。
马六甲海峡
尽管新加坡位置绝佳,发展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因为大量华人的存在,马来西亚政府对它充满了芥蒂。
当时执掌新加坡权力的是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他们一直谋求加入马来西亚,想利用后者的主体民族来完成对华人的压制。
可惜,马来西亚对他们的请求完全无视,在谈判破裂后,新加坡政府只能选择“被迫”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于是在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
新加坡
虽然国家独立了,但是摆在李光耀政府面前的问题依然严峻,此时的新加坡是由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组成的,他们各自都有强大的祖国,对新加坡这个刚刚成立的国家缺乏认同。
因为华人的占比最高,所以李光耀政府决定先从他们开始治理。
而“改造”的方法简直妙到毫巅,完美体现了李光耀超强的政治素养,概括下来就一句话:“让华人在说中国话的同时完成去中国化!”
李光耀
说中国话,去中国化
这句话听上去很拗口,但是效果却非常惊人,它从根子上瓦解了很多新加坡华人的乡土情怀。
在很多人看来,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仿佛是生来就有的。但其实“民族”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并不长,世界各国的民族主义真正形成风潮也是在二战之后。
独立之后的新加坡华人在当时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