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Sea」的藍色鎂療——用大海的力量治癒心理、激發潛能

2022-08-10

島國四面環海,我們和大海的距離卻似近猶遠。你平時多常看海、聽海、吹海風? 不少研究顯示,多接觸海洋,攝取「維生素Sea」有益身心健康。例如英國的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部在2019年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身處海濱有助減壓,放鬆身心和振奮精神。此外,有所謂的「藍色健身房效應」,即一個人的住家距離海邊越近,運動量越高。

朱城才(右)深信海洋是大自然的教室,他四年前創辦Project Ocean Therapy,讓患有自閉症的孩童和青年與家人一起學習立式划槳。(龍國雄攝)

不去海邊,到公園附近,效果也一樣吧?

未必。國際性科學刊物《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第3395期雜誌(7月16至22日)以Blue Therapy(藍色療法)為封面主題,詳細探討了諸如大海、河邊的「藍色空間」如何滋養身心。藍色空間包括海邊、河流、湖泊,以及人造景物如噴泉。 《新科學人》專題引述了數個研究報告與專家意見,解釋藍色空間為何能比綠意盎然的自然空間如樹林和公園,帶來更顯著的減壓和安神功效。原因之一是,綠色空間缺乏變化模式,不像潮起潮落,被盛日照耀得波光瀲灩的海——這些光線、聲響和景物的變化都包含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

心理健康診所PsyFit的心理學家莫文忠解釋其中原理。人們在海邊能全面觸動所有感官,例如手中或腳下的沙子有獨特觸感,也能聽到並感受到海浪的陣陣拍打,從而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這會讓我們感覺平靜;此外,可聞到大海的獨特氣味,還能看到一望無際的蔚藍。

他說:「藍色有寧神靜氣和撫慰人心的功效,有節奏的海浪聲也一樣。一切綜合起來就是豐富的多感官體驗。」

其他因素包括:海邊的空氣素質往往比市區理想,而且人們在海邊的活動量一般比平時高。運動會促使身體分泌胺多酚,這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某種刺激時所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具鎮定作用,可減輕疼痛感,讓人心情愉快。

莫文忠說:「海邊時光往往是跟家人、朋友一起度過,所以也有社交效益。」

視大自然為精神健康處方

冠病疫情加劇了人們多方面的壓力,激發我們對健康的反思。數碼醫療服務公司Lifeworks今年7月公布了「新加坡心理健康指數」調查結果:就業成人之中有一半認為這場大流行病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近40%面對顯著的精神壓力,精神健康風險偏高。

LifeWorks亞太區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麥樂倫(Jamie MacLenna)指出,新加坡人住在密度高且沒有腹地的城市國家,想暫時逃離壓力鍋般的都市生活時,可能因為無處可去而感覺到一定壓力。

但新加坡有美麗且交通便利的海灘,例如東海岸公園、白沙公園和聖淘沙等,在水畔逗留一段時間有助改善心情。他認為水具備療愈功效,善用維生素Sea有助降低精神健康風險。

他說,越來越多醫療人士開出「藍色處方」和「綠色處方」,意即在大自然中從事不同活動,這些自然處方已證實有一定效益。他建議國人藉助藍色空間的力量改善精神健康。「到戶外就能感受當下,暫時離開螢幕、工作和日常生活壓力,接近水體也會給健康帶來正面影響,無論游泳、衝浪,或在沙灘散步,都能沉浸在大自然之中。」

游泳教練林彥佑常在開放水域游泳,讓心靈沉澱。(龍國雄攝)

讓大海激發個人潛能

面對浩瀚無際的大海,特別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煩惱與困擾或許因此顯得微不足道。

游泳學校SwimRay提供本地少見的開放水域游泳課,創辦人之兼教練林彥佑從小在台灣參加游泳比賽,高中時移居本地,曾在海軍服役,在南洋理工大學念書時是水陸鐵人兩項和鐵人三項的校隊隊長,後晉升為教練。

林彥佑說:「我常去開放水域游泳,讓心靈沉澱。游得越遠,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對大自然和大海的敬畏。每次海泳都會面對不一樣的狀況,要注意天氣和潮汐,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隨機應變,海浪扑打過來時,千萬不可以逞強。」

為了挑戰自己,喜歡去海邊度假的鐘雪玲(左)向林彥佑學習在開放水域游泳。(龍國雄攝)

在大海里,從頭到腳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林彥佑說大海總是提醒他:無論有何成就,始終要保持謙卑,凡事一步一步來,千萬不可操之過急。

最近開始向林彥佑學習開放水域游泳的家庭主婦鍾雪玲,小時常隨父親到東海岸,大海是她童年回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爸爸常和朋友去東海岸游泳,我還沒上游泳課前,爸爸已在海里教會我如何浮起來。但長大後發現自己越來越害怕開放水域,所以我想挑戰自己,至少學會在海里踏水,掌握海泳技巧後能更有信心學習其他水上運動。」

朱城才五年前中風後,切身感受到水上運動如何促進康復。(龍國雄攝)

正是有難度,才可激發潛能。曾為嗜毒者及收容所少男少女舉辦水上運動課的朱城才,深信海洋是大自然的教室,他五年前中風後,切身感受到水上運動如何促進康復。朱城才創辦的非盈利組織Grace Mission旨在幫助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四年前創辦了Project Ocean Therapy(海洋療治企劃),讓患有自閉症的孩童和青年與家人一起學習立式划槳(Stand Up Paddling,簡稱SUP)。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朱城才說:「槳板浮在海上,你站在上面,全身感官都被啟動,腦筋也會開始轉動。更棒的是,你必須自己面對大自然,凡事都要靠自己,教練可以告訴你怎麼做,但你要聆聽並且自己動手做才行,出海前也要自己領取並檢查器材。這一切都能幫助孩子學習紀律,改善脾氣。」

學習立式划槳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有些自閉症患者好幾個月都不發一語,有些一直在海邊玩水,不願觸碰槳板。但在朱城才、義工及親屬的鼓勵和幫助下,他們漸漸掌握技巧,開始享受在大海上前進的感覺。

四年前帶孩子參與Project Ocean Therapy的家長藍燕萍回憶道,當時12歲的兒子起初很害怕,但漸漸地學會集中精神,在槳板上保持平衡。「他原本很好動,我帶過他打籃球,但SUP比較適合他。他喜歡看海浪,學習SUP之後情緒比較穩定。」

另一名家長林雪琴的兒子14歲,一家四口參與Project Ocean Therapy半年多了。她說:「小時候常和爸爸一起去看海,但現在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機會欣賞大自然。難得一家人可以來到海邊運動,比較容易忘掉煩惱,又能動用全身肌肉,回家後睡得更好。」

藉助大海力量治療心理 

大自然有療愈之力,但並非所有精神困擾都能靠自然處方治癒,必要時亦須尋求專業幫助。有些治療師會藉助大自然的力量,巧用大海這個元素或畫面,讓治療事半功倍。

輔導與心理治療服務中心Okay To Chat的創辦人兼心理治療師羅麗娜與劉添恩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喜歡去海邊散心減壓的羅麗娜說:「大海如此遼闊,來到海邊自然會採取更寬廣的視角。心理治療雖然在室內進行,但我會根據客戶的需要和喜好,在治療時使用大海的意象,例如請對方畫出心目中的大海,或在腦海中勾勒出畫面,配合深呼吸,感受那片大海。有些人可能不善言辭,但透過大海的畫面或意象,卻可以更好地溝通或表達自己。」 擅長為特需孩子提供治療的劉添恩則辦過腳踏車活動,目的地是榜鵝附近的科尼島(Coney Island)。「我們在水畔停下休息、自省,一邊吹著海風,一邊學習呼吸技巧,效果非常好。」

不過,兩人強調藍色療法並非人人適用。羅麗娜解釋,有些人可能曾在海邊有不愉快經歷,也有人不喜歡曬太陽或踩著沙子的感覺。她認為不一定要去到海邊才能獲取藍色空間的療愈功效,「例如池塘、水道旁的公園連道或人造水景,只要是自己喜歡的空間就可以了。如果無法自己去到海邊,也可在腦海中『拍下』大海的圖片,有需要時讓畫面重現。」

沙灘跑步與海泳須知

想一邊運動一邊攝取維他命Sea,可考慮在沙灘跑步或海泳。轉換場地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影響?出發前該做好哪些準備?

熱愛運動的樟宜綜合醫院運動醫學專科醫生李忠義說,沙灘和草地、人造草坪以及徑賽跑道一樣質地較軟,如果剛參賽或受傷康復,這些場地有助緩衝人體承受的衝擊力,避免下肢關節承受太大負擔。

比較之下,堅硬的路面反彈力較強,跑起來較省力,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較理想,因此適合長跑和快跑訓練。不過,在硬的路面跑步,下肢比較可能出現應力損傷,特別是當鞋子缺乏緩震功效,或是赤腳跑步。

李忠義醫生說:「較軟的地形如沙子和草地,緩震功效非常好,但每一步的能量也因此不會『回彈』給跑步者,所以跑起來比較累,特別是長跑的時候。」

開放水域游泳挑戰更大

和泳池比較,在開放水域游泳的難度更高。李忠義醫生解釋,泳池的水清澈,能見度高;池裡有水道標誌繩,必要時可扶著休息;池底有深色標誌線,方便沿著直線游。但進入開放水域就必須面對水流、海浪等,累了也沒地方休息,加上水中能見度可能不高,所以對體力和技術的要求都更高,何況開放水域的狀況隨時有變。

因此,海泳時必須學會「抬頭定位」,即稍微抬起頭部,像鱷魚一樣把眼睛/泳鏡露出水面,以便確認方向。此外,游自由式時須能雙側交替呼吸。

針對一些研究報告說,開放水域游泳有助加強免疫力,減少炎症,以及緩解抑鬱症症狀,李忠義醫生認為調查結果具爭議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何況,這些國外研究報告所指的開放水域游泳,水溫一般是15攝氏度左右,而在我國海邊游泳,水溫是27至30攝氏度,難以相提並論。

此外,有些線上報道說海水含鎂(magnesium),有放鬆肌肉之效;有些說海泳有助修復體內組織,幫助大腦釋放改善情緒的神經傳遞素。李醫生認為,兩者都缺乏足夠科學證據,但游泳本身確實是非常好的運動。「游泳時會動用上下肢,全身都能運動。水會支撐大部分體重,游泳作為非負重運動,非常適合髖、膝和腳踝患有關節炎的人士。」

在新加坡攝取維生素Sea的建議

到海邊可以無所事事,亦可充實身心;可以獨自放空,也適合與親友同樂。本地海邊雖不是全球最美的,但提供許多不同性質和對體力需求各異的活動,可挑選適合自己的。

坐在海邊,閉眼聽海,等日出,追日落;

坐船去外島如烏敏島、聖約翰島;

在海濱公園散步、騎腳踏車、練瑜伽;

參與潮間帶導覽游;

海邊野餐、露營;

沙灘跑步;

水上運動如立式划槳、劃獨木舟、衝浪、浮潛;

海泳。

適宜地點包括東海岸公園的國家帆船中心附近,聖淘沙、拉扎魯斯島(Lazarus Island)等。

注意安全第一,特別是在大海游泳和做水上運動,出發前一定要查看天氣和潮汐預報,建議偕伴同行,避免獨自一人,並帶足安全配備。林彥佑建議,進入開放水域游泳前,至少要有能力在泳池裡持續游100至200米,而且可以在3分鐘30秒內游完100米。

文:陳映蓁

「維生素Sea」的藍色鎂療——用大海的力量治癒心理、激發潛能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兩大剩飯盲盒App全攻略🤤便宜價買星級酒店自助剩菜➕麵包蛋糕驚喜袋,薅羊毛順便杜絕浪費!
  •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
  • 【數據PK】上海 VS 新加坡:生活成本大比拼,你更青睞誰?
  • 新加坡兩大剩飯盲盒App全攻略🤤便宜價買星級酒店自助剩菜➕麵包蛋糕驚喜袋,薅羊毛順便杜絕浪費!
  •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 【數據PK】上海 VS 新加坡:生活成本大比拼,你更青睞誰?
  • 九歲抗癌小勇士重返校園!愛與支持照亮生命之路
  •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