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可能的軍事威脅,號稱擁有全球數量最多,品質最精緻中華文物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要如何保護多達70萬件的珍貴歷史文物,也成了熱議話題。
烏克蘭的前車之鑑 說起戰爭對歷史文物帶來的破壞,今年2月遭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是血淋淋的例子。
烏克蘭當局證實,一家位於首都基輔以北80公里的伊萬基夫博物館(Ivankiv Museum)不幸遭到摧毀。
烏克蘭各地博物館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即爭分奪秒打包館藏,試圖避免文物遭戰亂破壞。
其中,作為烏克蘭最大藝術博物館的利沃夫國家博物館(Andrey Sheptytsky National Museum),工作人員與時間賽跑,將展品移至安全空間。
該館藏品一共有1萬2000件,數量不少,但比起台北故宮的近70萬件,無疑是小巫見大巫。
因此,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不少人開始關注,台北故宮在最壞情況下,要如何保護或遷移文物。
他也說,館方並沒有明確的「安全暫存點」。
「腦海中其實沒有這樣的地方。有安全的地方,但是否符合文物要求的環境?我們是不知道的。」
他當時承諾,當局會在三個月內訂出完整應變方案,並在7月進行沙盤推演。
不過,在野的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在面簿貼文批評,台北故宮最新提供的報告內容中,仍沒有任何針對中國大陸攻台後,館方如何因應的實質內容。
她說,館方似乎覺得戰爭不會發生,或是就算髮生了也不會攻打故宮。她也認為,報告內容顯示,當局打算等到台北故宮被攻打,才開始疏散相關文物。
「總不能等到戰爭真正打到故宮才開始打包,60萬件文物哪來得及打包呢?或是分散風險存放在何處呢?」
與此同時,北京當局近日也被指發動「認知作戰」。
中國大陸網上流傳的信息稱,台灣當局打算從台北故宮近70萬件文物中,挑選9萬件精品轉移至美國及日本尋求保護。
消息傳出後,台北故宮嚴正駁斥,強調「絕無此事」,呼籲民眾切勿聽信和散播假消息。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無論如何,儘管有政治人物頻頻提出台北故宮應擬定好轉移文物的地點和流程,但相關專家卻認為,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保護故宮文物的最佳方式,就是哪兒都不去。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台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認為,將文物留在原地是關鍵。
「假如發生戰爭,故宮文物留在原地最安全,原有的庫房就很安全,這是所有故宮退休人一致的想法。」
她強調,台北故宮位於陽明山的安山岩盤,所有文物都有護防,加上故宮本身就有安全設施,因此不需要移動,也不需要疏散。
另一名台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亦持類似看法。
她向《南華早報》分析,台北故宮依山而建,收藏文物的庫房設在開鑿的山洞裡,而這些在山洞裡的庫房,才是文物最安全的藏身之所。
她表示,故宮文物在國共內戰運往台灣後,當時的專家就已充分考量戰爭的可能性。
因此,在1950年代台北故宮尚未建成時,當局就已在當時保存所有文物的台中霧峰北溝開鑿山洞,作為典藏空間。
1965年,台北故宮建成,所有文物才全數運往該處。
周功鑫也強調,移動文物必須充分考量溫度和運載設施,如果處理不當,文物恐有毀損之虞。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故宮,加上2016年開始營運,位於南部嘉義的故宮南院,總共只能同時展出3000件文物。
換句話說,絕大部分故宮文物在多數時候都是存放於前文提到的「山洞庫房」。
不過,俄國入侵烏克蘭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估烏克蘭有多處文化場所被破壞,顯示交戰各方未必充分遵守上述公約。
長期以來,故宮文物可謂命運多舛。
日軍侵華期間,國民政府為避免文物遭受日軍轟炸而將文物南遷。國共內戰爆發後,故宮文物又分三批運往台灣。
或許,無論台北故宮是否已針對戰爭情境做好應變準備,兩岸和平,沒有硝煙的情境,恐怕才是最好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