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2021-11-24     缘分     24466

赞美广场历史之旅,带你了解校舍的前世今生。

旧校舍变身艺术空间

历经岁月淘洗留存下来的旧校舍,都有一定的年代感,充满了故事性。不只对自己读过的学校感兴趣,学生时代常在周围走动,偶尔路过前校舍旧址,会不期然地放慢脚步,回想当年。

维多利亚街旧校舍附近早期是大片的学府地段,对面是莱佛士女子小学,后面是莱佛士书院,都已不见痕迹。今天来到来福士城,难以想像原址本来面貌,桥北路与史丹福路交界的不起眼一角,还能找到一个学校模型,纪念这一段历史。

伯雷尔神父还创办了圣若瑟书院,欧式建筑极具特色,也是国家纪念古迹,历经几轮修建后用作新加坡美术馆。美术馆另一部分位于奎因街的SAM at 8Q,前身为公教中学附小,两座旧校舍目前正在进行大型翻新工程。小学部对面的公教中学旧校舍也还在,一度空置后来发展为综合艺术中心,课室门上有整排的彩绘壁画,壁报上张贴著公教中学历史,租约今年内到期,未来又是另一番面貌。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圣约瑟书院的欧式建筑。

目前可以进入参观的是密驼路(Middle Road)的国家设计中心,最早为圣安东尼女校,也曾用作戏曲学院、南洋艺术学院。2011年重新发展,在不影响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大规模翻新,外观仍是昔日面貌,内部精心设计。原本的课室走廊还在,旧时的花饰依然清晰,中庭以透明天花板保留自然采光,增设纵向金属钢网结构悬挂其间,复古又现代,为举办设计展或相关活动铺设理想场景。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国家设计中心,曾经的圣安东尼女校。

继续走到滑铁卢街,史丹福艺术中心最早是日本人学校,战后几经变迁,曾是颜永成学校、史丹福女子小学、史丹福小学的校址。1988年在艺术之家计划下重新发展成史丹福艺术中心,保留了原本的建筑结构,白色墙面上红色门窗与绿色玻璃彰显个性,弥漫旧时代风情。

老建筑呼应新潮流

旧校舍建筑活化再生,有多种不同形式。一些用作私人机构如教育中心、宿舍、办公室等,不对外开放,只能在门口欣赏。用作艺术展场或活动中心的比较贴近群众,参加活动时可以顺便看看建筑。转型为商业消费场所的有最多可能性,不只敞开大门欢迎顾客上门,也顺应流行趋势发挥创意,带来更多趣味。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小印度的Wanderlust精品酒店,前身为宏文学校旧校舍。1920年代的老建筑,2010年改头换面变身精品酒店,潮味十足,充满话题。翻建过程中保留了原本建筑结构,荣获市区重建局“旧建筑修复工程奖”。10年后酒店转手,交由奥克伍德(Oakwood)酒店集团管理,成为旗下新品牌“无限系列”的第一家酒店,以标志性建筑和地方特色为卖点,有别于国际酒店追求标准划一,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Wanderlust精品酒店保留了精心修复的彩色瓷砖。

修葺一新的建筑外观俨然是昔日面貌,嵌在外墙立面的彩色瓷砖精心修复,一排排的课室窗口整齐排列,仿佛还在等待着钟声响起。入内一看,旧有格局已完全颠覆,课室空间已重新规划成29间客房。大堂装潢有如怀旧风情的私人大宅,呼应老建筑的年代感。中庭天井保留,改成电梯井透入天光,墙面由本地艺术家绘制校园主题壁画,如课室桌椅、奖杯等等,同系列画作也挂在酒店客房中,低调致敬历史。楼梯间保留本来面貌,柚木扶手与绿色大理石地砖,回忆著莘莘学子的手印足迹。

旧校舍历史越久越能感受到时代变迁,1854年的萃英书院,门口的厦门街路段都已纳为远东广场的有盖步行街,历史建筑巧妙融入现代商场。独栋的双层校舍建筑完整保留,包括古色古香的大门与前庭。复古风情的餐饮空间,曾换过几家不同餐馆,现为醉宇轩经典潮膳,典雅环境中品尝美食也回味前世记忆。

顺道走访天福宫旁边的崇文阁,古色古香有如庙宇一部分,实为1849年的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三层宝塔式的八角形古建筑物,俗称“八卦楼”,1913年增建两层楼建筑,也是崇福女校最早的校址。后来学校搬迁,旧建筑历经不同用途,目前是音乐盒博物馆与咖啡座。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崇文阁“八卦楼”。

老学校故事绵长

早期的直落亚逸是兴学办校的热门地点,除了最早的华文学塾,也有最早的双语学校。1885年颜永成在旧店屋内创立华英义塾,后来建造校舍改称为颜永成学校。学校扩大规模,搬到上述的史丹福校址,原建筑用作直落亚逸学校,1985年改作直落亚逸表演艺术中心,也是艺术之家计划下第一个艺术中心。2013年让路给现代高楼,路口还能找到一个“颜永成学校”的历史标志。

华英义塾与英华学校名称相似,创办年代与地点也很相近,但并无渊源。英华学校于1886年由卫理公会的奥尔德姆主教(Bishop Oldham)创办,创校原址就在厦门街70号,今天还能看到旧店屋上保留着小小的“ACS House”牌子。创校初期只有13名学生,很快人数增加不敷使用,第二年即搬到哥里门街(Coleman Street),到了1896年已成为海峡殖民地最大的学校,陆续发展成更大的规模。哥里门街校舍至今还在,现为集邮馆与国家档案馆,集邮馆目前闭馆装修,档案馆在2019年翻新改造,大楼外墙进行了全面整修,内部增设现代设施,焕然一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