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Sikhism)是世界第五大宗教,在新加坡有近1萬3000名信徒。這個宗教創始於15世紀末,發源地是印度旁遮普邦(Punjab)。它一共有十位真人祖師,第十位祖師古魯戈賓德星(Guru Gobind Singh)臨終前任命聖書(Sri Guru Granth Sahib)為繼任者,從此信徒視聖書為永遠的活祖師。
點擊觀看新加坡錫克教徒的獨特生活:
包括頭巾的五個標誌
一般人對錫克教的最深刻印象是纏著頭巾(turban)的男信徒。男信徒之所以這麼做,也和第十位祖師古魯戈賓德星有關。這位祖師為對抗有意消滅錫克教徒的外來力量,在1699年的豐收節(Vesakhi)聚會上,徵求到五名願意犧牲自己頭顱的志願者,將他們組成戰士社群「卡爾薩」(Khalsa)。
這五人經過特別洗禮(Amrit),並賜予新的姓氏「Singh」(獅子的意思)。女教徒的姓氏從此也加上「Kaur」(公主的意思),體現對女性的尊重。從此錫克宗教族群算是正式成立。
洗禮後的錫克教戰士會佩戴五個神聖的標誌,稱為「5K」。第一是蓄髮(Kes)。身體是神明賜予的珍貴禮物,象徵聖潔,不能擅自改變。所以信徒不能修剪毛髮,男信徒會纏頭巾,女信徒會披紗巾(chiffon)。
另外還有四個K。攜梳子(Kanga)整理頭髮、右手戴鐵鐲(Kara)表達永恆團結、佩短劍(Kirpan)象徵勇氣和自衛、穿著短裝(Kacchera或Kachh)是提醒信徒控制情緒與情慾。
格文和表弟阿傑帕爾都蓄留頭髮和鬍子,外出時會纏頭巾。(梁麒麟攝)
人們對錫克教徒頭巾底下的長髮很好奇,創意製作人格文(Gurjeevaan Singh,31歲)就經常得應對一些提問:「像是頭髮會不會長到拖地?多久洗一次頭?有人甚至問我纏著頭巾可以上廁所嗎?頭髮的長短跟先天的基因和後天的照料有關,一般上會長到腰間,也有人長至膝蓋。鬍子也是一樣,有些人會到長到腰間,有些人的則比較短。青少年時期活動量大時,我就得天天洗頭,現在是一周洗兩次。」
格文會視場合搭配傳統服裝和纏頭巾。(梁麒麟攝)
錫克教的三大支柱
錫克教徒19世紀開始來新,早期多從事警察和保安工作,1881年英殖民政府還成立了錫克警察隊,珍珠山上兵營內也出現第一座錫克廟。新加坡現在一共有七座錫克廟,中央錫克廟的祈禱禮堂最大,所以大型慶典和婚禮多在這裡舉行。
中央錫克廟的祈禱禮堂是新加坡最大的,大型慶典和婚禮多在這裡舉行。(葉振忠攝)
赫山星(Gurshan Singh)和蘇格吉文考爾(Suhkjeevant Kaur),今年5月就在中央錫克廟舉行婚禮。和所有錫克教徒一樣,他們選擇在廟宇而不是酒店舉行婚禮,因為對錫克教徒來說,婚姻是一項宗教儀式。
蘇格吉文考爾和先生赫山星在錫克廟舉行婚禮。(葉振忠攝)
婚禮重頭戲是新人坐在聖書前,祭司會宣讀四節經文,提醒他們在婚姻的責任與義務。前來見證和祝福的親友接著會到樓下食堂用餐,儀式簡單莊重,一切回歸宗教。
一對新人坐在聖書前,聆聽祭司宣讀四節經文,遵循婚姻的責任與義務。(葉振忠攝)
聖書印製成不同尺寸,不只是錫克廟宇,一般信徒也可擁有。因為聖書的地位崇高,一定要放在特別安排的地方保管妥當,不能打擾。
錫克教徒視聖書(Sri Guru Granth Sahib)為永遠的祖師。(陳愛薇攝)
新加坡的中央錫克廟是將聖書放在一個不讓外人自由進出的小房間內,以白布蓋著,祭司要念誦時才取出放在轎壇。
中央錫克廟將聖書放在特設的小房間內,以白布蓋著。(陳愛薇攝)
中央錫克廟的祭司長哥迪普星告訴《聯合早報》:「錫克教有三大支柱:勤奮工作、默想神明、與人分享。首先是不通過打劫、偷竊和乞討等方式來謀生,必須靠自己的能力來賺取三餐溫飽。第一是在心中默念神明名字,這可以安定思緒,主導內在世界,更能與神明聯繫。第三是分享你認為可以分享的,無論是食物、金錢和任何技能。」
中央錫克廟的祭司長哥迪普星。(葉振忠攝)
除了男女平等,錫克教也主張無階級和種姓制度,所有人都是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教徒也要持守五戒:不偷盜、不姦淫、不抽菸、不吸毒和不叛教。
錫克廟宇會提供一天三餐的免費素食給公眾,不分宗教、種族和性別。想對錫克教有進一步了解,不妨找一天去參觀廟宇及到食堂用餐,不過記得要包頭巾喔!亞洲文明博物館二樓也有關於錫克教的展櫃。
亞洲文明博物館二樓有關於錫克教的展櫃。(葉振忠攝)
I Believe Therefore I Am
系列介紹
信仰抵得住時間的流逝。在高度現代化的今天,信仰的力量日久彌新。新加坡共有十大宗教,牽繫著多元種族,在小紅點上共存共融。其中鮮為人知的如拜火教、猶太教、耆那教、錫克教和巴哈伊教,都有著一批虔誠信徒。
《聯合早報》和亞洲文明博物館攜手推出《我信故我在》視頻系列連續五周,每周四更新。通過生活化視角,為你講述小眾宗教的故事。
文:陳愛薇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