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有三名兒子的顏哲全(右)和妻子鄭莉頻幾年前加入寄養計劃,代養了兩名男生,後來也領養其中一人。他們想在能力範圍內,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避風港,讓孩子感受家人的溫暖與愛。(特約沈康雄攝)
從今年9月起,政府將為參與寄養計劃的代養家長提供更高的津貼,協助他們應付孩子的開銷。他們每月可獲得的寄養津貼從現有的936元增至1100元。照顧特需孩子的津貼增幅更高,從1114元增至1500元。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為此每年撥出多150萬元支持寄養計劃,這項計劃目前照顧約550名孩童與少年,約兩成是特需兒。當局上一次調整津貼是在2011年。
寄養計劃幫助被家人遺棄、忽略或虐待的孩童和少年,安排他們暫住在寄養家庭。去年,有595戶家庭參與計劃,代養這些弱勢背景的孩子。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衛生部第二部長馬善高星期六(8月13日)出席寄養計劃研討會時說,增加津貼是支援寄養家庭的部分措施。除了這筆津貼,代養家長也可獲得所需的託兒津貼、醫療津貼、育兒假等,並有社工協助。政府將致力於支持代養家長,希望更多家庭能響應這項計劃。
相較於收容所,寄養家庭能為弱勢背景的孩子提供更利於成長的家庭環境。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自2013年起加大力度,安排讓更多暫得離家托護的孩子住進寄養家庭。
住進寄養家庭孩子 去年比率增至51%
馬善高指出,住進寄養家庭的孩子比率在這八年來有所增加。2013年,離家托護的孩子中有29%由寄養家庭照顧,去年增至51%。「我們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因為我們希望更多孩子能感受家庭的溫暖。這也意味著,較少孩童須要住進收容所。當局會檢討托護領域機制,諮詢社區夥伴。
「保護我們的孩子並建設美好家園是大家的集體責任……確保沒有一個孩童被忽略而落在後頭,這也是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強化社會契約的核心。」
顏哲全(45歲,科技公司高層)和妻子鄭莉頻(45歲,牧師)育有三名年齡介於11歲至20歲的兒子。夫妻倆2015年加入寄養計劃,那年代養的七歲男童如今已上中學,也仍是顏家的一分子。夫妻在2019年代養另一名六歲男童,因之前的寄養家庭無法再照顧他,親生父母也放棄撫養權,他們隔年決定領養男童,給他一個安穩的家。
夫婦倆慶幸三名兒子都歡迎家中的新成員,從中也學會更能體諒他人。鄭莉頻受訪時說,與多數寄養孩童一樣,他們第一個代養的兒子初期也有情緒問題,容易為了點小事就哭。由於他有輕微的讀寫障礙,學業表現欠佳。她為他安排補習,與教師緊密協作。
她說:「身為代養家長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見證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他上了中學後開始發揮所長,也能更好地管理情緒。當年,我們決定代養第二名男童時,曾擔心他無法接受改變。然而,他卻支持我們,還幫忙『弟弟』融入,讓我很欣慰。兩個代養的兒子都很貼心,會為我準備咖啡。」
顏哲全認為,津貼能幫補家長的部分開銷,尤其是照顧特需兒。不過,代養孩子也要付出心力,不容易卻很有意義。
目前有五家寄養支援服務社,提供家長培訓、輔導等支援。代養家長須符合一些條件,當局會進行評估,確保他們有能力照顧孩子。
公眾可上網查閱計劃詳情。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