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可以看得出很多新加坡人熱愛騎車~
但是能騎車跨越別的國家的人,實屬硬核玩家,何況這位玩家還是個63歲的男子!
騎行達35,000公里
距離幾乎環繞地球一圈
從2012年開始,張先生已經進行了幾次長途騎行探險,橫跨非洲、中國和東南亞,總距離達35,000公里。
(圖源:海峽時報)
這是什麼概念呢,在地球最寬處繞一個完美的圓,環繞地球也不過大約4萬公里的旅程。
10年前,在一次從西藏拉薩到尼泊爾加德滿都的集體自行車旅行中,他迷上了長距離旅行。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參加了更多的團體旅行,和夥伴騎車經過日本的北海道、法國的普羅旺斯以及中國的雲南和貴州等地。
2016年那年,張先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開始了獨立「無支持」的騎行。
這裡解釋一下,在有支持的騎行中,騎車人有車輛陪伴,運輸他們的裝備。
「無支持」概念的騎行中,騎行者自己攜帶食物和設備,其中包括帳篷、烹飪用具、修理包和飲用水,每個人承擔約30公斤的負荷。
(示意圖) 後者顯然挑戰更大!
現在張先生已經完成了15次無支持的旅行,其中一半是單獨旅行,另一半時間是與朋友一起。
他遇到了60歲的退休人員Chur Soo Sia,他們很快成為夥伴,並在2016年第一次從新加坡到普吉島進行無支持騎行。
離婚後騎行15天 逐漸「上癮」
2016年那次為期15天的新加坡-普吉島旅行是在他剛離了婚的情況,好在兩個兒子已經成人,年齡分別為30歲和20歲不需要他操心。
於是他進行了一場「治癒騎行」之旅,在旅途中理清了思路。
無支持騎行到普吉島後,他感覺很不錯想繼續前進,看看他的腿和兩個輪子能帶他走多遠。
(普吉島示意圖)
他在2016那一年又進行了三次旅行:從普吉島到河內,從河內到成都,從成都到北京,其中大部分是獨自完成的。
然後還跟三個夥伴從北京到中國內蒙古的俄羅斯邊境進行了為期22天的探險。
你可以想像他們遇到的困難:迷路、沙塵暴、寒風。
(圖源:海峽時報)
內蒙古廣袤的草原讓他們不得不一直掏出指南針,偶爾還有沙塵暴阻撓,下坡路也只能最多8公里/小時緩慢騎行。
北部草原早晚溫度可能低至4攝氏度。
張先生的夥伴也對媒體描述:"這些是你在新加坡從未見過的天氣和環境。你感到非常無助,不知道你是否能到達目的地。"
他們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但是一旦到達,覺得路上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2018年,張先生繼續獨自穿越非洲部分地區,包括肯亞、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南非和波札那。
2019年,張先生與同三位朋友(1位來自蘭州,2位來自四川)一起在中國騎行,征服中國蘭州和成都之間險峻的山地,大部分旅程的海拔超過2500米。
(圖源:海峽時報)
最後,據張先生說,用兩個輪子看世界可以說是相當實惠。
在中國和東南亞,每天的食物和簡單的住宿費用大約為10至20新幣,在非洲貴一點在招待所住宿每天最多100美元,不過還包括膳食。
「再怎麼也比旅遊團便宜」,他說。
目前張先生在meetup網站上建立了my-bike-group,幫助更多人體驗騎行。
椰友們,你們羨慕張先生這種旅行方式嗎?把新加坡護照免簽的好處利用到極致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