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新加坡第四大致病死因,每年約占死亡人數的6%。但是小中風因為發作時間短,來得急去得快,患者往往不以為意,因此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中風發作。在中醫理論中,中風體質指的是哪些人群?治療小中風的關鍵目的是什麼?年輕人的中風機率高嗎?
小中風的症狀包括眩暈、平衡失調、噁心嘔吐等。(iStock圖片)
兩周前,台灣藝人余天發生小中風,幸好急救得時,入院接受治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小中風,是由於腦組織某一局部區域暫時性血液循環障礙(血液供應暫時中斷或顯著減少),引起腦局部組織功能暫時性喪失。由於小中風發作時間短,來得急去得快,患者往往不以為意,以為很快恢復後就沒事。醫學上稱這種小中風現象為中風預兆,不可掉以輕心。
一般上,小中風都有先兆,它和輕度中風又有何不同?哪些人容易患小中風?受訪醫生分享中風的類別和預防中風的方法。從中醫角度,小中風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臨床上,治療過不少中風病患的恆順慈善醫療中心顧問賈宏錄教授說,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症狀,一般會出現眩暈、平衡失調、噁心嘔吐、口齒不清、吞咽困難,半邊面部或肢體麻木,一時性的視力模糊、黑蒙或失明,少數可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
臨床發作可呈一次性或反覆性,患者的症狀一般在30分鐘內恢復正常,部分在數小時後得到緩解,極少出現超過24小時的症狀。
他說,小中風、輕微中風和嚴重中風在臨床雖然症狀有相似的地方,但在發病因素和預後有所區別。相對於小中風由於腦供血短暫性缺血而出現的類中風症狀,輕微中風和嚴重中風因為腦內出現血栓或出血,腦實質內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害,症狀與腦部受損的部位及嚴重性有關,症狀持續時間也較長。輕度中風一般在治療及復健後,預後比較良好;嚴重中風預後差,可出現不同的後遺症如偏癱、吞咽困難、痴呆健忘,甚則出現死亡。
恆順慈善醫療中心顧問賈宏錄教授: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症狀。(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四類易中風體質
在中醫理論中,小中風好發於以下人群:
一、痰濕偏盛之體:中醫認為痰濕內盛,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風痰上擾腦竅就可能出現小中風。臨床上,這些人多為體形肥胖,胸悶痰多,腹部脹滿,身重疲倦,面部油脂較多,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平時飲食喜歡肥甘厚膩,較少運動。
肥胖又「三高」者,屬於中風高危群。(iStock圖片)
二、肝火偏旺之體:中醫認為肝火上炎,火熱生風,風火上擾,阻塞腦絡就可能出現小中風。這些人多為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乾口苦,頭暈頭脹,排便不暢,舌紅,舌苔黃膩。平時精神緊張,情緒不佳,壓力偏大。
三、陰血虧虛之體:中醫認為隨年齡增長,腎陰漸虧,精血不足,肝失所養,肝陽上亢化風,擾動腦竅而出現小中風。這些人多為形體偏瘦,頭暈耳鳴,頭重腳輕,健忘,腰膝酸軟,口乾,潮熱,失眠夢多,舌紅,舌苔干少。多見年齡偏高,或熬夜耗傷陰血的人群。
四、氣血郁滯之體:中醫認為氣血郁滯,血行不暢,氣血難以上達腦竅,腦竅失養則出現小中風。這些人多為面色偏暗,口唇暗紫,皮膚干或龜裂,或有頭痛固定、刺痛或脹痛,女性可見痛經,月經血塊多,舌暗,舌下靜脈曲張。
從飲食、情志及運動調護
賈宏錄教授指出,中醫理論中,預防小中風可從飲食、情志及運動多方面調護。
·飲食
在飲食上提倡飲食規律及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如油炸或肥肉,偏鹹的食物如鹹菜鹹魚。
痰濕體質者可減少容易導致生痰濕的食物,如甘甜油膩、寒涼之物;肝火偏旺及陰虛者可減少生熱上火的食物,如辛辣、烤炸之物。此外可適當攝取如黑木耳、芹菜、山楂、檸檬等中醫食療中有活血通絡作用的食物。由於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等疾病為中風的誘發致病因素之一,不同的相關疾病應個別注意飲食習慣。
肝火偏旺及陰虛者可減少生熱上火的食物,適當攝取黑木耳、芹菜等活血通絡的食物。(檔案照)
·情志起居
在中醫理論中,情志與氣血運行有密切的關係。保持情緒舒暢則氣血運行通暢,腦竅能得到氣血的榮養,血行不受阻滯。培養愛好、運動、作息習慣可幫助情緒得以紓解。此外當減少熬夜及過於勞累,避免損傷五臟氣血。
·運動
規律的運動可增強氣血運行,保持血管、肌肉、筋骨的健康及柔韌性。賈宏錄說:「建議進行一周三到五次30分鐘的低中強度運動。老年人練習八段錦、太極、氣功也是良好的運動選擇。」
經常運動,配合均衡飲食,可減少中風機率。(iStock圖片)
中醫治療選擇
小中風發作後已排除中風跡象的患者或反覆性小中風的患者可接受中醫治療,減少症狀及調理體質。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可改善體質及現下的症狀。
賈教授指出,如上述四種體質,痰濕偏盛者建議半夏白朮天麻湯、六君子湯等;肝火偏旺者建議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等;腎陰不足者建議鎮肝熄風湯、杞菊地黃丸等;氣血瘀滯建議桃仁四物湯、通竅活血湯等。
此外,針灸穴位常用四神聰、百會、風池、曲池、合谷、太沖、太溪、豐隆等。治療用藥須在中醫師的診斷及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用藥。
新加坡中風患病率多高?
萊佛士腦神經醫療中心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蔡建星指出,中風是新加坡第四大致病死因,每年約占死亡人數的6%。在5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患病率約為4%。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中風可分為兩種類型。
·缺血性中風(動脈阻塞)
當斑塊的物質在動脈內壁積聚時,將引起動脈阻塞。當血細胞和脂肪細胞粘附在斑塊上時,阻塞物或血栓就會增長變大而堵塞正常的血液流動。阻塞物或血栓可以在患者腦部的動脈中形成,或在體內的其他動脈中形成,然後隨血液流入大腦。
·出血性中風(動脈破裂)
這是因腦部動脈血管破裂所致。血液流動中斷導致大腦受損。長期高血壓會使動脈血管隨著時間而變得脆弱,這是出血性中風的主因之一。動脈血管脆弱的位置稱為動脈瘤,它們可能會因過度拉扯而最終破裂。
小中風是否有可能第二次發作並爆發為更嚴重的中風?
萊佛士腦神經醫療中心蔡建星醫生:五分之一患者可能會在三個月內出現全面中風的危險。(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建星醫生說:「是的,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五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會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出現全面中風的危險,因此須格外注意。」而且小中風症狀通常在一天內自行消失,因此一些患者可能會「忽視」而不求醫。
是否能通過血液測試預先發現小中風?
蔡建星醫生說,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血液測試來檢查是否有小中風跡象,但是驗血對檢測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膽固醇水平等的控制很有用,也可提早預防。
當有人突發小中風時,應立即求醫,進一步做腦部掃描和評估病況。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腦神經內科助理顧問醫生賴業賢受訪時指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與中風症狀類同,但是在永久性損傷發生之前,血流及時恢復,症狀就會完全消失。與大中風相似,如果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受到良好控制,生活方式變得健康,那麼小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小中風是因大腦或中樞神經系統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動出現突然而短暫的阻塞,這可能是由於體脂沉積或從身體其他部位如心臟輸送的血管血栓形成而導致血管的狹窄。
小中風警號
小中風的警號通常是突然出現的,包括下列徵兆:
臉一邊耷拉/面癱;
身體一側手臂無力:無法抬起雙臂到頭頂上方;
語言障礙:含糊不清,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或理解他人的說話。
賴業賢醫生說:「如果出現至少上述一個症狀,是時候打995救援了。」
治療小中風的關鍵目的,是防止再次發生小中風或更嚴重的中風。通常,醫生主要提供患者一種稀釋血液的藥物。此外,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降低中風的風險,這包括戒菸、定期鍛鍊和調整飲食。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也須要定時服藥,並定期給家庭醫生複診。
小中風患者,其症狀通常持續幾分鐘,多數在一小時內消失。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持續24小時。這些症狀通常會完全消失,腦成像顯示無永久性腦損傷。而輕微中風患者,仍然可能有中風的體徵,從CT掃描/磁共振成像(MRI)可看到輕微永久性腦損傷。
CT掃描顯示患者左腦缺血,患有缺血性中風或腦血管疾病。(iStock圖片)
賴業賢醫生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患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顫等更為常見,這些都是中風的關鍵因素,卻也是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通過適當的治療,可將這些風險降到最低。年輕人若存在這些風險因素,他們中風的機率也高。
小中風高危群
哪些人是小中風高危群?
所有年齡層的吸菸者;
老年病人;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房顫(心律不齊)和心臟病等疾病且控制不良者。
賴業賢醫生說:「如果小中風不給予治療,三個月內中風的風險高達20%,而且多數發生在頭10天內。」
一些人在睡眠中發生小中風,應注意哪些事項?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賴業賢醫生:治療小中風為防止再次發生小中風或更嚴重的中風。(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說,如果小中風發生在睡眠中,病人可能無法意識到任何症狀。醒來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口齒不清,面部或肢體無力或麻木的症狀,具體取決於受影響的大腦區域。如果在醒來時發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叫救護車求援。
一旦接受適當的診治也降低進一步中風的危險後,小中風患者通常可以恢復日常活動。
文:林弘諭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