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第一次踏出國門,到檳城走了一圈。
若不是翻看面簿的相冊,還不知道原來最後一次到訪檳城已經是九年前的事。印象中只是六七年前,冠病疫情那兩年真正是被偷走了。
新元兌多個貨幣正在創新高,如10年前1新元只能換到63日元,如今可換到近99日元。圖為碧山第八站商場內的錢幣兌換商外,人們在排隊換錢。(檔案照片)
這次的短暫旅行,留給我深刻印象的除了美食之外,還有通貨膨脹以及新元的厲害。
在當地買了著名的豆蔻花油,一瓶45.50令吉,按目前1新元兌3.22令吉折回新幣是14元1角。回到新加坡發現家裡留著一瓶九年前買的,盒子上的標價是38.50令吉。當下第一個反應是:哦,漲了18%。
後來我用九年前的1新元兌2.5令吉換算,驚覺當時一瓶的價格等於新幣15元4角,這意味著我不但沒有支付更高的價錢,反而還比九年前少付8.4%!
出遊期間嘗了當地馳名的椰漿飯,小小一包2令吉,只有半個水煮蛋和江魚仔,幾口就吃完,但折成新幣不過6角錢,對我這個新加坡遊客來說是便宜的。
跟私召車司機聊起這檔椰漿飯時,他一點都不覺得便宜。「我已經不吃它咯,起價起到兩塊錢,以前塊半錢罷了。」
金管局自2021年10月
四次收緊匯率政策
也是,從1.5令吉漲到2令吉,是33%的漲幅。在新加坡,咖啡店茶水價格從1元2角起到1元4角,社交媒體都可以討論好幾天。但是當我們作為遊客在別人的地方消費時,卻完全不覺得是一回事,強勁的新元讓國人在出國旅行時即使面對更高物價,還是覺得物有所值。
為了應對輸入型通脹,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自2021年10月以來四次收緊匯率政策,讓新元升值。
不只是兌令吉,新元兌多個貨幣也在創新高。例如10年前1新元只能換到63日元,如今可換到近99日元。又如10年前1歐元可換1.66新元,如今只能換到1.43新元。
那些在新加坡賺新加坡花的國人,可能無法感受到金管局收緊匯率政策的效應,但事實上,應該是有所不同的。新加坡是個凈進口國,商家的供應往往來自海外,強勁新元讓他們能以更好的價錢採購貨源,理論上可抵消一些物價壓力,但不可能是全部。
上周四發布的第二季經濟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整體消費者價格指數比一年前上升5.9%,明顯高於第一季的4.6%升幅,與此同時,第二季經濟增長比之前預估的遜色,這讓大家關注金管局在來臨的10月份政策會議是否會再次收緊政策來緩解進口物品的價格壓力,因為這麼做可能會進一步減弱經濟動能。
新元升值不儘是件好事,可能對零售和旅遊相關行業造成不利衝擊。對區域遊客來說,到新加坡旅遊變得更昂貴了,而新加坡消費者則可能選擇從海外網購或到鄰國刺激消費。這次在檳城碰到的幾個私召車司機都說最近的新加坡客多了很多,可以想像在長堤另一端的新山,新加坡人的消費情況。
舒緩通脹壓力除了靠收緊貨幣政策之外,也有賴政府的援助。政府至今已推出好些協助新加坡人應付物價上漲的援助措施。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獻詞中提到,國際經濟形勢基本上已經發生變化,全世界短期內不太可能回到過去幾十年低通脹和低利率的時代,政府會在情況惡化時推出更多應對措施幫助國人。
在物價上漲的同時,最好就是工資能追上通脹。根據人力部月前發布的《2021年工資報告》,新加坡居民2021年的整體名義工資增長3.9%,遠高過2020年的1.2%,不過由於去年整體通貨膨脹率達2.3%,因此實際薪金僅增長1.6%。官方預測2022年的整體通脹率預期為5%至6%,2022年的實際薪金增長恐怕會更低。
然而加薪是須要克制的,否則大家毫無止境的要求更高薪金,企業再把更高的薪金壓力轉嫁給消費者,可能造成螺旋式的通貨膨脹,以致我們無法擺脫通脹的魔掌。政府不久前宣布普通服務計劃公務員的薪金本月調高5%到14%,這可能會對其他工作領域帶來連鎖反應,推動其他私人領域的員工要求更高薪金。
在勞動力吃緊的情況下,僱主相信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雇員的加薪要求。
從檳城回程時在機場候機室聽到幾個女生在聊天,討論著畢業後要不要到新加坡工作。不少當地人為了更高兌換率到新加坡打工,造成當地商家跟新加坡商家一樣,面對請不到人的問題,得依賴外籍員工。在一家家族經營的娘惹餐廳用餐,老闆娘很無奈地說請不到人,兩個幫手都是外地人,連下單都不行,因為語言上無法溝通。後來我發現,他們甚至連上菜也不行,才三張桌子的客人,但是一盤菜卻要在三張桌子轉一圈。
新加坡業者在苦惱人手不足之餘,應該也慶幸強勁的新元能讓他們聘請到素質不差的外籍員工吧?
文:郭書真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