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快報
8月16日截至中午12點
新增病例今晚更新
點擊預約直播
最近,一個最新調查報告出爐——
很多新加坡人職場上班受氣,辭職!
工作強度太大,不能兼顧私人生活,辭職!
總之寧願不要工作,也絕不委屈了自己。
就算這份工作月薪過萬!
從該調查結果來看,新加坡人在職場都很「任性」!
到底在新加坡人心中,什麼樣的神仙工作才符合他們期望?
深扒新加坡人的職場觀!
椰子實地走訪,他們這麼說
今年2月到3月期間,跨國人力資源機構任仕達(Randstad)對新加坡本地員工展開「工作觀察調查」。
(對象以經理級與科技業人才等專業人士為主)
這項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
而今年的結果卻大大驚人,新加坡人的「職場觀」已經因為疫情發生了巨大改變。
受訪對象累計有1000個職場人,年齡介於18歲到67歲,是本地社會就業的主力軍。
圖源:mashable SEA
主要調查了以下幾個問題
1)工作不開心會不會辭職?
41%的受訪新加坡員工表示會,結果遠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33%。
尤其是18歲到24歲的年齡群體,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表示工作不開心就辭職,比率高達48%。
2)如果工作占據你的大部分私人時間,讓你無法享受生活,你會受不了辭職嗎?
這個問題的回應因年齡群體不同,反應不一。
18歲到24歲年齡群體,56%受訪者選擇辭職;
25歲到34歲年齡群體,57%選擇辭職;
45歲到54歲年齡群體,46%選擇辭職;
圖源:HR in Asia
據該報告分析,越年長成熟的人的金融觀念不一樣,他們更傾向於一個穩定職業,不會輕易跳槽冒風險。
而年輕人呢,有時間有精力也有野心,他們更願意多做嘗試以期達到自己的目標工作生活平衡。
說到工作平衡關係,在此次調查的受訪者當中,有高達94%的人認為保持工作-生活平衡很重要。
3)新加坡員工如何看待工作跟生活平衡關係?
工作生活平衡,包含工作地點跟工作時間。
很多人期望工作地點可以靈活安排,受訪者中高達77%的人希望自己的工作場所可以靈活變動。
只是現實生活中,僅52%的人表示公司允許自己遠程辦公。
有80%的人期望自己工作時間可以靈活安排。但現實能靈活安排自己工作時間的人只占了60%。
圖源:海峽時報
而在這項調查進行時,已有約1/4(即27%)的受訪者因為不能在家辦公,已經辭職。
4)有多少人能接受職業對社會有貢獻,但薪水低?
這個問題的回應,同樣也跟年齡層不同有著比較不一樣的反應。
18歲到24歲年齡群體,38%受訪者選擇辭職;
25歲到34歲年齡群體,46%選擇辭職;
35歲到44歲年齡群體,39%選擇辭職;
45歲到54歲年齡群體,47%選擇辭職;
對於這千人受訪者而言,生活跟工作一樣重要。
而在這個疫情過後,靈活安排工作地點跟時間在新加坡正在逐漸轉變為職場新主流。
圖源:the business journals
據另一家人力諮詢公司PeopleWorldwide的高層人員分析:
「靈活安排工作將越來越被視作員工權利。在一個工作崗位多於求職者的市場中,求職者有挑選權利。」
當然這一情形隨著人力跟市場就業崗位需求變化改變。如求職者多過崗位,那沒得挑了~
就這次的職場調查來看,多數新加坡人拒絕做工作狂人。
那他們心中最理想的工作狀態應該是怎麼樣的?
椰子近期走上街頭採訪新加坡上班族,有個別小夥伴是這麼回應的(點擊下方視頻看看)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出海
新加坡人就職:中文得好、要加班!
近幾年,中國企業出海已經成了主流趨勢。
從2020年開始,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包括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騰訊以及愛奇藝在內陸續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
到新加坡發展,自然少不了聘用新加坡員工。
不過,據部分就職於中國網際網路大廠的新加坡人反應,不太能適應中國的職場文化。
其中特別是這幾個方面:
1) 工作環境高度依賴華語
新加坡人的生活習慣,會講華語,但更懂也更習慣英語環境,尤其是在工作上。
某中國大企前員工,就因為語言溝通障礙選擇離職。
他表示:
雖然這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的招聘過程用英語進行。但入職後,「幾乎其他一切」都是以華語(即普通話)完成。
包括日常工作所需文件,這讓他感到無比頭大。
網傳其中一份內部文件,圖源:新浪財經
他認為自己的華語水平,還無法應付這類需求。
此外他也覺得既然中國公司要在新加坡發展,那麼就最好「入鄉隨俗」。
新加坡雖有70%華裔,中文作為母語也是絕大部分華裔需要從小學直到O水準的必修科目。
中學華文課本也只是在教詞語和成語
沒有華文鑑賞和文章分析之類,圖源:Carousell
但新加坡學校教的華語跟國內不在一個水平線。
多數新加坡人對於華語的要求,足夠日常交流即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2)只提供固定年限的勞動合同
個別中國大企的勞動合同年限,通常為1-3年。跟新加坡多數公司聘請長期雇員的做法也有不小差異。
所以,新加坡認為這種合同工不那麼正式,還需要努力才能「轉正」,缺乏穩定性。
因為中國和新加坡勞動法不同,國內公司需在特定的理由下解僱員工。所以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給了企業更靈活的選擇空間。
但在新加坡情況就不一樣。
據同樣就職中國大企的某新加坡員工表示,「正式工」及「合同工」的日常福利沒有什麼差異。
但兩種員工得到的獎金差距可以達到三倍多......
3) 工作占用私人時間
(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
國內大廠員工,近年來以超長「待機」時間全球出名。
有經驗的新加坡人很直白地說,如果有人想進中國大企工作,那就需要做好加班準備。
曾就職過但已離職的人反應最多的問題就是:
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
上司會在晚上、周末以及公共假期找TA。員工可以選擇性忽略,但明知道有人在等回復,還是令人無法放鬆。
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大企的加班時間在國內放長假之前達到高峰。比如農曆新年及「國慶黃金周」前加班加點工作,以彌補假期帶來的時間損失。
所以對於追求工作跟生活達到平衡的新加坡人來說,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不如離職。
英國爆發離職潮
新加坡人為什麼敢辭職?
前陣子,傳有中國大企在英國聘請的當地員工爆發了離職潮。
抖音國際版Tik Tok,原本搞視頻路子發展挺紅火。但自從搞起TikTok Shop以後,開始出現員工離職。
據知情人透露,英國Tik Tok電商團隊至少20個員工離職,人數驟減,僅有初期的一半規模。
內部員工吐槽:「這就像一場遊戲,每周都有人離職,每周一我們都會問誰被解僱了,誰辭職了。」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地英國員工,覺得自己得不到工作-生活平衡。
TikTok倫敦電商團隊成員大倒苦水,一天都在高壓工作
早起開工:英國跟中國有時差,得早起跟中國團隊溝通。
很晚才下班:因為直播帶貨晚上效果更好;直播結束後,上司要求提交「反饋報告」。
下班以後:結束一天工作,還得待機及時響應工作請求。不回應,就會被公開點名批評。
而點燃英國員工離職潮的導火索,據說是因為TikTok歐洲電商負責人在某次會議上說:
「作為一名資本家,不認為企業應該提供產假」。
資本家的表態讓員工心態大崩。全身心投入後還可能得不到穩定保障,一再剝奪員工的時間精力。
於是,TikTok在英國市場「翻船」。
TikTok的電商業務在英國處於探索階段。
營業創收壓力之下,員工工作強度大,長時間精神緊繃。再加上跟英國本土的職場文化不一樣——
去年倫敦全職員工平均每周工作36.8小時,每個工作日平均7.5個小時。
而TikTok內部員工稱,倫敦電商業務的人經常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所以英國員工紛紛離職。
沒有一個紮實的團隊支撐,外界普遍認為TikTok的電商業務在英國搞不成了。
不過現在有這個傳言,TikTok的電商業務接下來會往東南亞發展,新加坡是核心陣地。
那麼如果工作機制不變,這套模式在新加坡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處境?
從前文提到的情況來看,新加坡人重視工作生活關係平衡的程度未必比英國人少。
不願意做工作狂人,新加坡居民也有自己的底氣。
圖源:Flickr
1)新加坡全球第二富,人均GDP高,有底氣敢辭職。
據最新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達到13萬1580美元。
這個數字僅次於盧森堡(14萬0694美元)。
所以今年的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個最富有國家。
從這個角度看,對於新加坡人來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不會是工作。
因為他們的經濟生活水平並不需要人拚命去謀生。
圖源:savills
從崗位需求的角度來看,入駐新加坡的中外大企越來越多,職位多過人。
一個高學歷有經驗的專才不愁找不到工作。不去TikTok,可以去其他大企,不是非這家不可。
2)新加坡政府補貼
你可能聽過,新加坡政府對新加坡人的照顧是「保姆式」的。
這話不假。
咱以2022年的財政預算案為例。
疫情爆發第三年,新加坡政府還在出台就業及企業援助配套,金額高達5億新元。
如受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中小企業,每僱傭一位本地雇員,可獲得1000新元津貼,每家企業最高可獲得10000新元津貼。
這個動作就是在保障新加坡人的求職空間。
此外,因新冠疫情失業或被迫休無薪假的員工,可申請新冠疫情復甦補貼。
這項補貼的有效期已延長至2022年底,援助額高達每月700新元,為期三個月。
這又是另一層保障,失業了給補助。
類似的「保障措施」,在過去大流行期間很常見。保姆式的庇護下,任性一點也很正常。
椰友們,你們認為呢?
什麼情況下你們會對現在的工作說不?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