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蔡錦淞將珍藏36年的有關宗鄉總會籌建的文件捐贈給總會,從左依次是宗鄉總會副會長曾建權、蔡錦淞、會長蔡其生、秘書長吳紹均
2022年2月,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簡稱宗鄉總會)收到了一份珍貴的贈禮。曾擔任宗鄉總會秘書長近20年的華社前輩蔡錦淞先生將自己精心保存36年的三份文件捐贈給宗鄉總會,這些文件詳細記錄了1984年宗鄉總會成立緣起及經過,再現了宗鄉總會籌建時的背景、創建原因,以及參與籌建的相關人員所做的工作,對研究本地社團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蔡錦淞近照,背景畫作上是祖籍泉州的東西塔,為晉江畫家王維寶所贈,由新加坡國寶潘受題詞
捐贈者蔡錦淞先生自1970年代加入晉江會館後,積極參與華社事務,在宗鄉總會的創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宗鄉總會成立後,他從1988年開始擔任秘書長,直到2005年卸任,積極推動宗鄉總會會務發展。他不僅對宗鄉總會的發展貢獻良多,也曾擔任多個社團組織的要職。在四十多年的社團生涯中,他前後擔任過的社團職務多達四十多個,可以說他是新加坡和本地華社歷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源》雜誌特別對蔡先生進行了專訪,藉由他的人生故事讓年輕一代了解華社前輩如何在艱苦創業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回饋社會的精神,希望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激勵與啟示。
學生時代展現領導才能
1946年,蔡錦淞在新加坡出生,是家中長子,下面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他的父親蔡世柑來自福建晉江,在當時新加坡排名前三的進出口貿易商四海源做經理,後轉至激成公司擔任要職。母親是一位賢妻良母,漂亮賢惠,可是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終年39歲。他與母親的感情甚篤,直到現在,母親的照片還珍藏在他隨身攜帶的錢包里,一直陪伴著他。後來,父親再娶,繼母也是位有著華人傳統美德的女性,孝敬公婆,疼愛兒孫,特別是在父親中風之後,繼母更是細心照顧。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
蔡錦淞一路來都在華校就讀,小學畢業於明新學校,之後進入德明政府華文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南洋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華校的教育背景讓他對華族文化的傳承有一份執著和責任感,這或許是他成年後獻身華社事業的一個原因。
學生時代的蔡錦淞就展現了卓越的領導才能。1962年,他和一些同學聯合編輯了德明政府華文中學中四畢業特刊;1964年,他又擔任了德明政府華文中學高中畢業特刊委員會主席。在南洋大學就讀期間,他擔任了南洋大學學生聯誼會會長、南洋大學商學會總務、南洋大學攝影學會副秘書等職務。1969年至1971年,他在軍隊服役,軍階中尉,也是在服役期間,他在馬來語補習班認識了他的太太陳秋桂。
初入社團 事業起步
蔡錦淞的父親蔡世柑曾任晉江會館三屆會長,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參與晉江會館的活動。1969年,大學畢業的他就在晉江會館協助會務,開啟了社團生涯。
1971年,父親任職的激成公司老闆何瑤琨與友人合資,在印尼萬雅佬市(Manado)美東鎮創設一間印尼最大規模的椰油廠,邀請蔡錦淞擔任廠長。蔡錦淞至今還清晰記得那段在異鄉打拚的日子,當時的美東鎮只是一個小鎮,僅有一個警察局、一個郵政局和幾間小商店,要建廠的地方荒草叢生,當時他會的馬來話不多,與當地人語言不通。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克服了種種困難,用兩年時間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廠房,椰油廠順利投產。這段經歷讓他積累了建廠的經驗,以及遇到困難如何堅持去解決困難的意志。
1973年從印尼回到新加坡的蔡錦淞不甘心為別人打工,一心想要開創自己的事業。恰好他在印尼的舊老闆來新加坡,因他在印尼建廠時的表現,這位老闆與他談起了合作搞貿易的事。於是,他創建了新雅都(Singardo)貿易公司,開始了創業的旅程。剛開始時很不容易,他在維多利亞街租了一間100多平方英尺的小辦公室,公司從經理到雜工,都由他一人負責。公司沒有自己的貨倉,他經常穿著T恤短褲,帶著一組工人,一天內奔波好幾個倉庫裝箱拿貨,載到碼頭裝貨下船送去印尼。
做貿易賺了一些錢後,蔡錦淞和幾個合伙人去汶萊搞房地產,在汶萊成立了白蘭園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興建了138間半獨立式別墅和排屋,這是汶萊當時的第一個屋業發展計劃。不久後,他和友人在新加坡成立金廈發展有限公司,承建政府組屋。金廈成立後恰好趕上八十年代政府加速建屋計劃,標到了不少組屋建築工程,為公司的發展打下基礎,並進一步進軍私人房屋發展。
涉足貿易和建築業之後,蔡錦淞又逐漸向其他行業發展,相繼成立了福成機件供應有限公司、金股發展有限公司、金輝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錠發貿易有限公司等,分別經營土產雜貨出入口、五金建築材料、化工原料、衛生器材等業務。他還在吉隆坡成立了新雅都貿易(馬)有限公司,也在香港成立金衛(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蔡錦淞和弟弟妹妹們分工合作,在事業上屢創佳績。經歷了事業初期的艱苦,又經受了經濟蕭條時的低谷,蔡錦淞的事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了高峰,在最輝煌的時候,公司每年的營業總額高達三四億元。
最年輕的社團領袖
在事業起步的同時,蔡錦淞也積極參與到華社的事務中。1978年,他擔任晉江會館康樂股主任,在會館積極推動文化康樂活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成立了舞蹈團、戲劇團、華樂團、南音組、桌球隊和跆拳道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會館比較消沉的時期,新加坡剛剛獨立,國人的身份認同轉變,年輕一輩宗鄉觀念淡漠,再加上華校逐漸衰落,讀英校的人增多,社會逐漸西化。當時他還率先提出會館要發展必須要開放,因此晉江會館的活動可以開放給全新加坡的人,甚至是其他種族同胞。他認為這樣做,可以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會館文化,也可為會館的發展和接班找到一條生路。
在他的帶領下,晉江會館康樂股茁壯發展,團員達到了300多名,使晉江會館一躍成為當時新加坡年輕成員最多、會務最蓬勃的一個會館。蔡錦淞說:「晉江會館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也鼓舞了其他會館,它們也開始發掘自身的專長,搞起活動來,比如惠安公會和安溪會館先後成立了舞蹈團,福州會館創辦了華樂團,南洋方氏總會搞了『三月集錦』、『七月集錦』演出,潮州八邑會館出版叢書,海南會館舉辦文史講座等。本地宗鄉團體主要的社會功能逐漸從早期的照顧鄉親宗親,為他們謀福利轉換到傳承和弘揚華族文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1982年,蔡錦淞以36歲的年紀,出任晉江會館會長,成為該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長,也是當時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第一代最年輕的社團領袖。也是在同一年,他第一次回到了父親的故鄉——晉江。
宗鄉總會的重要推手
1984年正當宗鄉團體彷徨之際,4月15日時任內閣部長暨人民行動黨主席王鼎昌訪問丹戎巴葛選區,首站在晉江會館。在交流會上,時任晉江會館教育股主任曾淵滄博士提出了會館與國家認同的課題,表達了對會館在新時代面臨困境的隱憂。王鼎昌部長最後一站是在丹戎巴葛民眾聯絡所,蔡錦淞在對話會上指出「新加坡有4000多個各類型的民間組織,約有10萬人在這些組織扮演領導的積極作用,政府應該重視並鼓勵這些民間團體,尤其是宗鄉會館積極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因為宗鄉會館可在保留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蔡錦淞的話給王鼎昌部長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後,王部長就邀請蔡錦淞安排幾位較活躍的會館代表,和時任高級政務次長莊日昆、政務次長何家良共進午餐,共同討論宗鄉會館面對的難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會議上,王鼎昌部長肯定了會館過去做出的貢獻,也認為會館依然可在新時代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與會代表們建議舉辦全國宗鄉會館研討會,請王鼎昌部長主持並發表講話。
午餐會後,莊日昆次長負責跟進此事,他多次與蔡錦淞和其他會館領袖舉行會談。1984年10月30日,《聯合早報》董事經理黃錦西設午宴,邀請各大會館代表共同商議宗鄉會館研討會事宜。蔡錦淞向與會代表報告主辦研討會的緣由、目的及意義,並提出計劃書請出席者交換意見。經過討論後,與會代表同意研討會由七間省市級會館,連同當時有文化活動的晉江會館及惠安公會聯辦,《聯合早報》贊助。工委會以黃祖耀為主席,張良材及蔡錦淞為副主席,胡傑為秘書,林理化為財政,餘下代表分任其他職務。
1984年12月2日,由九個宗鄉團體聯合發起主辦的「全國宗鄉會館研討會」在潮州八邑會館舉行,出席者包括來自185個會館的665名代表和來自華族文化團體的37名代表。研討會上,5名代表發表了主題演講,蔡錦淞是其中一位,他的講題是《晉江會館自我更新的步驟和經驗》。這次研討會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提出要成立一個協助宗鄉會館間彼此合作的中央機構。
1985年12月9日,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正式註冊成社團。翌年1月27日,宗鄉總會在香格里拉酒店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典禮,主賓為時任副總理王鼎昌,來自會館和社群的1000多名嘉賓出席了典禮。時任福建會館會長黃祖耀擔任宗鄉總會首任會長,張泗川為副會長,張良材出任秘書長。隔年,蔡錦淞接任秘書長,直到2005年3月12日卸任為止,他在宗鄉總會服務近20年。
談起宗鄉總會成立之初所面臨的困難,蔡錦淞說,當時會館對宗鄉總會還有一定的顧慮,小會館擔心被合併,所以剛開始只有65家會館參與,除了發起會館外,很多都是發起會館的領導人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說服相關會館加入。剛開始總會沒有辦公場所,由福建會館為總會提供免費的辦公場所,總會的運作經費也主要是靠籌款。在他出任宗鄉總會秘書長的二十年里,他為宗鄉總會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推動總會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7年開始與其他機構一起聯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這項活動已成為我國華人農曆新年最盛大的節慶活動。因為這項活動,他有近20年在「春到河畔」現場度過除夕夜,主持新年倒數活動。此外,他也協助成立了華社自助理事會,成立華文課外讀物理事會,每年兩次為學校推薦華文書。他同時也是九十年代多個組織的創始成員。
1992年,華社自助理事會成立典禮,從左依次是:時任副總理李顯龍、時任總理吳作棟、時任外交部長黃根成、時任新加坡教育部長李玉全、時任新聞及藝術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蔡錦淞
從1983年至2005年,蔡錦淞在各大社團擔任的重要職務累積達40多個,其中包括中華總商會董事、華社自助理事會董事、福建會館總務、國家藝術理事會理事、新加坡國會教育委員會成員、新加坡宗教和諧總統理事會理事、丹戎巴葛公民諮詢委員會副主席、世界晉江同鄉總會創會會長、新加坡濟陽蔡氏公會名譽會長、同濟醫院董事等。他人生中最富有創造力的時光都奉獻給了社團活動,他的付出也獲得了肯定:1994年他被新加坡總統委任太平紳士(JP);1998年榮獲教育部頒髮長期服務教育獎;2000年榮獲總統頒賜公共服務星章(BBM);在宗鄉總會2005年出版的《總會20年》中,他被譽為「總會活動操盤的靈魂指戰員」;2017年,榮獲新加坡文化、社區和青年部頒發種族和諧貢獻獎、文化藝術先驅獎;2019年,榮獲人民協會頒發30年長期服務獎。
1994年5月1日,世界晉江同鄉總會創會會長蔡錦淞在晉江舉行的世晉總成立慶典上報告成立經過
1998年,丹戌巴葛區囯慶晚宴時與李光耀資政交流,蔡錦淞也是當晚工委會主席
2005年,宗鄉總會20周年慶典,時任副總理黃根成(左)頒發特殊貢獻獎給蔡錦淞
功成身退 開啟人生下半場
2005年對蔡錦淞來說是備受考驗的一年。長年大量的社團活動花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又因金融風暴的影響,以及與建屋發展局的工程合約糾紛,導致他的財務陷入困境。他在三天之內辭去了在各個組織擔任的31個職位,其中包括宗鄉總會秘書長。
事業遭遇挫折,不甘心失敗的蔡錦淞又一次開始嘗試創業,在印度友人的支持下,他與印度的一家上市公司合創一間國際公司,從事水務、煤氣工業管道、水閥和鋼鐵相關行業。7年前,事業有了起色,他花了上千萬元買了辦公樓和近六萬平方英尺的貨倉。
蔡錦淞全家福,坐中太太陳秋桂,右一繼母陳瑞珍;站立右一宇軒,左一宇昂,中宇翔,右二大媳婦周巧薇,左二三媳婦楊喬清,其他為兩男三女孫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更加注意社會、事業與家庭的平衡。對相濡以沫的太太陳秋桂,他敬重有加。在他忙於社團活動的幾十年里,他的太太服務於教育界,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她也是一名舞蹈愛好者。從20多歲相識,到如今三個兒子都事業有成,兒孫繞膝,他們已經相扶相伴近50載,每年的生日、情人節和結婚紀念日,他都送上鮮花,而且在結婚紀念日獻上自創的小詩。從結婚30周年開始,他每五年都為太太出一本詩集,每一首小詩都配上他們一起去過的地方拍的照片做背景,記錄他們相伴的珍貴歲月。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45周年結婚紀念日,蔡錦淞送給太太的詩集
儘管離開宗鄉總會多年,蔡錦淞一直很關心宗鄉總會的發展。他認為,歷任會長、理事和執委會成員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尤其是創會會長黃祖耀和蔡天寶會長。相信新的領導層定能將宗鄉總會帶入更高領域,在文化藝術方面持續助力,為華社及新加坡的未來發展作出更全面的貢獻。
(作者為本刊副主編)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