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家在俗稱書城的百勝樓廣場地上作畫,原意是要呈現書本滿溢的效果,卻讓部分書店業者感覺書本被隨意踐踏,但也有業者認為應包容文化和藝術創新。
新加坡仲夏夜空大型文藝活動從8月19日開始,到27日結束。活動尚未開始,其中一幅畫作在17日亮相時,即引起業者熱議。
百勝樓入口處的畫作夜裡在紫外線燈的照射下,呈現出立體視覺效果,畫作創作者賈法爾對公眾的反饋表示尊重,但他仍會堅持追求自己夢想。(鄺啟聰攝)
《聯合早報》記者18日傍晚5時走訪現場,白天的畫作看起來仿佛地上裂開,黑洞周邊有多本翻開的書籍。當天色暗下,用磷光膠(phosphorescent gel)勾勒的書本在紫外線燈下亮起時,則相當引人注目,但停下來欣賞作品的人不多。
書城音樂書局老闆娘陳麗輝(70歲)受訪時說,「我們這一代人比較傳統,父母從小教我們不可以踩書或坐在書上,我們看見這樣的畫作,會很訝異。」
她認為,老一輩思想保守,畫家或應事先諮詢書城負責人或公眾。
從業27年的友聯書局董事經理馬曉敏告訴記者,每個人對藝術會有不同詮釋,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嘗試。「百勝樓書香十足,本就是一個文化聖地,我們應該可以包容文化和藝術創新。」
公眾黃壽文(60歲,業餘攝影)則認為,「作家或許對華人傳統了解不深,不懂我們其實很重視書,他的出發點是對的,表達方式卻錯了。牛車水地鐵站的地板上有大師的書法,每天任人踐踏,卻鮮少聽聞有人不滿。」
作者:希望通過畫作致敬書城往日輝煌
這幅畫名為「書城」(City of Books),出自新加坡視覺藝術家賈法爾(Fish Jaafar,32歲)之手。他受訪時說,印刷與書籍逐漸被淘汰,令人惋惜。他希望通過畫作,致敬書城的往日輝煌,體現出書城的靈魂所在。
他說,這幅畫配合活動所作,特別選用磷光膠是要讓作品中的書本夜裡在紫外線燈照射下,呈現從地上飛躍出來的視覺效果,有如書本「復活」。
賈法爾對公眾的反饋表示尊重和理解,也希望公眾能夠了解作品的初衷與背後的意義。「我也有考慮不周之處,有些『書本』在白天是看不見的,我已在這些書上補上顏色,這樣在白天也看得見,可避免踩到它們。」
「新加坡仲夏夜空」活動節目策劃總監周友君受詢時說,即使閱讀數碼化,百勝樓仍是零售書籍的聖地,這幅畫作旨在向傳統致敬。「我們理解藝術作品可能不符合每個人的喜好,若有任何冒犯之處,我們表示歉意。」
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林得楠受訪時說,藝術家解釋作品要表達書籍「飛出黑洞」,這是積極的,但書業人士的觀點卻是書本「飛入黑坑」、是消極的詮釋,這也許是藝術永遠存在的矛盾,也是藝術的特性。
他說,這幅作品已經超越了藝術鑑賞課題,書業、出版業尤其是華文書業面對著艱難的困境,才讓部分業內人士感到傷痛。
「作為華文出版業者和從事文學事業者,我理解這種好像『被刺』的感受,但這能讓社會更關注書業的困境和挑戰,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新加坡作家葉孝忠受訪時說:「我能夠理解業內前輩的看法,我們本就很尊重書本,踩在書上的確會引起焦慮和不安。」
他認為,這幅作品或許可以採用更好的處理方式,如兼具互動性,也許就不會令人被冒犯。
文:蔡瑋謙、姚可嘉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