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事務處處長何漢傑副教授對後疫情時代的世界進行了深入思考:實體大學的存在價值究竟是什麼?教育者們應如何理解這一價值,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培養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學生們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園裡進行交流。
新冠疫情肆虐使教育創新層出不窮。疫情期間,教學和學習的新方法、新途徑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在線平台讓我們不需要真正的教室便可進行教學;交互工具重新定義了多人討論和想法分享;電子評估更是明顯取代了紙筆式評估;與此同時,我們還目睹了線上實習的崛起,該方式使得體驗式學習觸手可得。如此看來,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成功適應了這場危機。
但矛盾的是,這些新方法、新途徑也讓一個有些尷尬的問題浮出水面:如果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完成所有的教學和學習,那實體大學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我們彼此之間,是否還有線下見面的必要?
現在,我們已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不得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且識別出那些只有通過親身體驗、線下學習才能彌合的學習溝壑。實體大學的存在價值究竟是什麼?通過思考,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01 社會連通性
為畢業生擴展全球思維、增強其社區建設意識。
02 基於團隊的精英交流
可以使個人及團隊效率達到最高,並可能激發新的想法。
03 自發且慎重的指導
可以培養學生性格、磨練其未來所需要的技能。
社會連通性
對個人而言,社會連通性對培育人文智慧至關重要。在線平台確實能支持學生進行認知參與,但想要更深刻地欣賞人的個性和微妙差別,這類平台遠遠不夠滿足這一點。其中,社區的價值和社會網絡也只有在住宿生活的場境下才能最清晰、最明顯地展現出來。
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將近11,000名學生,他們住在校園各處的不同宿舍。在每一個宿舍里,來自不同院系的學生們共同生活,並通過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課外活動一起成長,這使得宿舍成為了他們個人創造力、興趣和領導能力展現及發展的載體。學生們朝夕相處、相互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如何接受彼此之間觀點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住在同一個宿舍意味著要「共擔風險」,學生們也因此學到了個人的選擇和貢獻與其所在的大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他們必須真誠合作、攜手前行。總而言之,這些外在環境可以驅使個人培養共同體認同感(Communal Identity),形成全球思維。此外,社會連通性還可以讓學生最終收穫自我流動性(Self-mobility),以及對這個越來越複雜、人們越來越相互依存的世界的適應能力。
有益的學習空間
Zoom和Microsoft Teams已成為我們進行學術討論的主流在線平台。誠然,這些媒介使得物理距離不再是限制我們進行討論的因素,但我們也無法利用其進行思想的流動交流。從本質上說,在線平台同時只允許一個人發言,且所有的討論都基於會議日程,不會出現任何偏離。然而,我們已認識到,許多創新都來源於非正式的對話和計劃外的思想碰撞,基本與主要議程無關。用一個以小見大的類比:在網上講笑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永遠聽不到聽眾的笑聲!這充分說明了「共鳴」的重要性,只有引起共鳴,新的想法才能為人所接受,這同時也要求人通過面對面的接觸來充分展示身體語言和情感情緒。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我們應如何強化實體大學的這一優勢?
我以在圖書館目睹到的轉變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傳統而言,圖書館是儲存書籍和期刊的實體倉庫。然而今天,它變成了學生們單獨學習或團隊學習時,傾向於選擇的有利空間。它也是提供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信息與指導的一站式資源站。從圖書館的歷史變革來外推,可以得出結論: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有必要創造動態且綜合的多功能空間,來促進人們之間的互動。高質量實體空間具有舒適性和方便性,可以使人們在此空間中不被打擾、從容不迫地學習、思考,讓思想孵化、靈感萌芽。因此,未來,我們應當繼續擴展校園,使此類空間更為普遍、更能吸引學生。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應探索和確定自己的校園選擇,來實現相同的目的。
高效的指導
第三,實體大學可以讓指導更為高效。實實在在的現實接觸為建立信任和尊重提供了空間,而後者又反過來奠定了指導本身的節奏和基調。
更廣泛地說,大學生態系統——包括學生、教職員工、校友和學校合作夥伴——構造出無數觸點(Touchpoint),每個學生都可以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得到滋養、發展自身,挖掘出自己的潛力來實現目標。大學生態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的經驗,使學生們得到更充分的發展。高年級學生不久前才接受的高等教育,使他們可以幫助低年級的學生更好地應對日常學習,並且立刻識別出那些可以避免的陷阱;剛畢業的學生和其他年輕校友可以幫助學生們描繪新興的工作市場形勢,並向他們灌輸持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年長的校友以及社區、行業合作夥伴們則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們重新定義成功的意義。最後,也很重要的一點是,大學的教職人員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習的意義和現實世界中的不明確性聯繫起來。
由此可見,實體大學揭開了真實對話的神秘面紗,鼓勵學生接觸現實世界。這樣的環境當然會以自覺自發、深思熟慮的方式促進指導。
學生該如何應對這一現實?
總之,我認為這些優勢就是實體大學的不屈靈魂。雖然沒有被寫進學術課程,但它們的無形價值也許比現在完全能通過在線平台獲取的認知受益更重要。我進一步斷言,後疫情時代將讓這些價值更為顯著,我們也必須為學生的利益而利用其優勢。那麼,作為大學的學生和教育者,我們應如何應對這一現實?
首先,由於過去幾年校園現場活動的停滯,我們可能需要深思熟慮,重新定位、引入大學所提供的設施和資源。學生們應該參與到這個過程之中,並儘可能多地了解這些信息。
其次,無論是實體空間還是虛擬空間,都會給學生帶來大量的信息和活動,讓他們成為其中一員。在信息的轟炸中,學生們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他們應通過審慎的計劃和明確的優先次序,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時間、提高自己的效率。儘管大多數活動都可以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但是盲目參加所有活動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學生應事先做出規劃,根據個人目標及興趣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最後,在實體空間中成長,需要學生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樂於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如在指導方面,只有兩方合力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必須積極主動、發揮作用,並且不斷給出建設性反饋,來完善指導過程、引導最佳成果。綜上所述,我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充分利用一所一流實體大學所能提供的優勢條件,爭取在才智和個性兩個方面都能有所成就,最後成長為未來變革的領導者。
何漢傑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Ho Han Kiat
新加坡國立大學
學生事務處處長
博士、毒理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事務處處長、新加坡國立大學理學院藥劑系學術人員。2009年,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始了自己的研究項目,探索肝臟疾病的各個方面,包括處理藥物引起的肝毒性、肝纖維化和肝癌。多年來,他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90餘篇,多次獲得校級優秀教學獎,包括2020年傑出教學獎。何教授的研究還獲得了華盛頓大學藥學院頒發的2022年傑出校友獎(藥物科學與研究)。另外,他還是新加坡毒理學會副主席,《生化藥理學》和《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編委會成員,以及美國毒理學資格認證委員會授予資格認證(Diplomate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Toxicology)的毒理學家。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NUS blog,原文標題為The Indomitable Soul of a Physical University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