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亲切又陌生

2022-08-29     缘分     17132

三、新加坡人民眼中的中国

政府的一应政策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相关理念向人民传达是必不可少的。而新加坡政府向人民所传达的观念便是,中国是亲切又陌生的存在,而两者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表率与根源。

在新加坡人民当中除却占据绝大多数的华人之外,同样也有着其它种族的人,各自之间“大民族主义”难以融合且易发生冲突。面对这一状况,李光耀提出了“新加坡人”这一概念。李光耀曾在一次国外访谈之中被称为中国人,而他对此予以否决称自己是华人,同时是新加坡人,而并非中国人。

新加坡:亲切又陌生

所谓“新加坡人”便是,无论曾经属于任何一个种族,但加入新加坡之后首先要保证自己热爱新加坡这片土地,放下自身的民族情感,追求跨越民族的共同情感。换而言之便是,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热爱,要超越对于民族的热爱。

实质上这一举措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都不陌生,以中国为例当我们想起民族观念之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其次才是细分之下的民族。与此同时,国家观念大于民族观念也是我们脑海之中真实存在的。

因此,李光耀的这一举措对于新加坡发展而言自然是有利的,而与此同时也断绝了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国的那一份归属感。也就形成了,现如今新加坡人普遍认为自己虽然是华人,但更是一个新加坡人,与中国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不相同。

首先,华人一称乃是对于自身根源的认同,承认了彼时由中国迁移至新加坡的事实,而这些认同仅仅停留在民族认同的层次。

中国人是指中国政府统辖之内的华人,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新加坡眼中与之对应的便是他们是新加坡人。也就是说,同为华人是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联系,而国家的不同注定了两者根本上的不同。

因此经由国家自上而下对于观念的改变,新加坡人眼中中国的亲切在于同为华人,而陌生便在于国家不同。而中国人往往有着整体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其中也包括著海外华人华裔,所以对于新加坡人常常怀有期待,但实质上同为华人的两者早已有了根本的不同,不仅观念,文化层次依旧如此。

维系中国人的根本并不在于民族观念,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一如我们他乡遇故知,所谓的故知便是能够一同交谈故乡风土人情的人,互相情感上能够有所共鸣。那么对于中国人而言,传统文化便是如此。

通俗来看一个中国人,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持西方观念在西方长大的中国人,那么两者之间能够产生共鸣的部分仅仅在于同为中华民族。而如果遇到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中国人,其间共鸣程度显然要大于前者,其间便是文化认同的作用。

那么反观中国人与新加坡人之间是不存在文化认同的,因为李光耀为了树立新加坡人的国家观念,完成新加坡内部的民族融合,极大程度的压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境内的发展。

新加坡:亲切又陌生

“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英国人留下的法治制度,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面对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李光耀坚定的选择了西方文化,继而在新加坡全方面推行西方教育,引入西方文化以此来削弱国内华人的中国文化。

而曾经位于新加坡,唯一的一座海外中文大学南洋大学也在李光耀的要求下被关闭,直接切断了新加坡华人的华文教育,导致几代人之后彻底断绝了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由此无论新加坡眼中的中国,又或中国眼中的新加坡,两者之间客观来看除却系出同源之外,实质上并没有任何的联系。在中国人眼中常将新加坡作为中国的一个分支,而新加坡人眼中一切早已迥然不同。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