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监制、导播、评论、助导、摄像和成音人员组成的团队大约在一周前到达。在北京两队新闻采集组(ENG)工作人员负责录制短片,并采访新加坡运动员,以作为《新加坡的故事》进行插播。它们也负责录制一些电视委员会未涵盖的运动与预赛。
评论员与助导也对电脑系统进行测试及其涵盖的信息。电脑系统提供比赛时间表、运动员简介、亚运会、奥运会和世界纪录信息。触手可及的信讯对制作组有很大帮助。
在对所有系统进行了测试之后,我们已经准备好从“北京工人体育场”为开幕式进行首次转播。
开幕典礼的前几天,我们受组委会邀请参加总彩排。制片人/评论员郑树新(Tay Soo Sin)和我在体育馆里进行了从北京工人体育馆到新广国际广播中心传播室的系统测试。我们在那儿检测视频、音频和通信线路。评论员郑先生还进行了演练,并在现场进行了评论,以进行全面检测,就好像这是实际的现场直播一样。成功的全面检测,让整个制作组人员对随后的转播更有信心。
举世注目的第十一届亚运开幕典礼于1990年9月22日下午4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盛大开幕之前,实况转播跳伞、军乐和太极拳表演。随后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旗帜升起,奥运火炬的点燃,运动员和大型舞蹈与团体演出。开幕礼圆满结束,观众们度过愉快美好的时光。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座右铭是“团结、友谊和进步”。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4,65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7个运动中有308个比赛项目,其中垒球、藤球、武术、卡巴迪(Kabaddi)和赛艇是新增项目,棒球和软网球是示范项目。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制作团队摄于北京体育场外。右三是综艺处处长龙美莲女士到北京给团队打气。
1990年广播局亚运制作团队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制作广播室留影,后排左二是作者。
随即,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很紧凑,监制为接下来的直播和延迟传播节目制定了计划。导播也制定新闻采集组(ENG)的拍摄计划,在控制室,由导播、助导、评论员和制作人员组成的小团队,为传输提供连续性顺序。每天近12小时的实时转播与一小时精彩片段作为当天总结。
通过16天的“现场”转播,我们捕捉到我国参与的大部分运动和运动员的画面。新加坡总共获得一枚银牌和四枚铜牌,我国游泳名将洪秉祥(Ang Peng Siong)在50米自由式得到银牌;射击、藤球团队和4x100米自由式队得到铜牌。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典礼通过现场转播,我们也完成了新广在海外的首次大规模现场直播。所有制作组人员经过十多天长时间的运作已精疲力尽,但内心深感高兴,因为我们能够带给新加坡观众亚洲运动会最美好的时光。节目圆满结束,奠下往后大型运动会直播的基石。
黄士瑆
作者简介:
黄士瑆1975年加入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参与摄影棚与户外广播的制作。1993年调升至戏剧处,负责摄影棚、外景录制、剪辑和资料收集部的运作。千禧年后部门重组,调任到制作资源部直到退休。接着以兼职形式协助新传媒将制作资源转移到纬壹新址。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详细记录新加坡广播电视发展史的重要中文书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传媒(MediaCorp)中文节目组的台前幕后人员撰写的集体记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80年来发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50个篇章分为八辑:统帅、先驱、广播、新闻与时事、综艺节目、华语戏剧、幕后大军、熠熠星光,时间跨度从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一直到2016年新传媒搬迁到纬壹科技城。真实地记录了一批热爱广播电视事业的台前幕后人员,如何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零开始不断追求卓越;如何为观众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