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当时的新加坡旅游促进局计划将“绝后岛”改为旅游胜地,于是在1972年举行命名比赛,结果 “圣淘沙” 一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圣淘沙在马来语是指“和平与安宁” 的意思。红蚂蚁屈指一算,“圣淘沙”这个名字一眨眼就进入第50个年头了。
早期未开发的“绝后岛”(Blog To Express)
7. 直落布兰雅 Telok Blangah - 源自形状像锅子的海湾
“Blangah”源自马来语,指的是南印度人所用的陶制锅子,马来语“telok“指的是海湾。据说这里的海湾形状因像陶制锅子而得名。
这地方也被称为“坐下”,福建话的意思是“新加坡大门”或“西北大门”。
1299年,来自苏门答腊巨港的王子桑尼拉乌他玛(Sang Nila Utama)眺望海峡时看到淡马锡有个雪白色的沙滩,便和随从到来查看, 他们的登陆点就在直落布兰雅海滩附近。
他之后成为淡马锡的第一位统治者,并把它改名为“新加坡拉” 。
1909年位于直落布兰雅的吉宝港口 (Roots.sg)
8. 巴西班让 Pasir Panjang Road - 源自长沙滩
马来语“pasir”指的是沙,马来语“panjang”的意思是“长”,这里因沿海岸一片延伸至裕廊河的长沙滩而得名。
这个地区是1920年代的海滨避暑胜地。许多富有的华人在此建造了度假屋和住宅。
1930年,加冷机场兴建时,居住在加冷河流域的马来家庭被安置在这里,这一带于是成为马来人聚居地。
到了1960 年代后期,从新加坡河到裕廊的整个海岸线都被填海用作货柜码头。
早期从花柏山鸟瞰巴西班让。(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9. 裕廊 Jurong - 源自两河流间的河角
裕廊的地名由来有好几个,由于这里依山傍海,因此有传说指地名是源自马来语“jerung”(鲨鱼)或“jurang”(深渊)。
不过,最为可信的说法应该是源自马来语“penjuru”(角落)。裕廊就是被裕廊河和班丹河所包围的角落。
早期的裕廊是一片被红树林和淡水沼泽覆蓋的泽国,最常见的“居民”是水鸟、蜻蜓、水獭、巨蜥和兰花。(国家文物局)
10. 武吉巴督 Bukit Batok - 源自山石爆裂的声音
马来语“bukit”指的是“山”,“batok”指的是咳嗽。 这里曾经是采石场,据当地人说,炸裂山石的声音跟咳嗽声相近,因此将这里称为“咳嗽山”。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山区因为空气较冷,容易引起咳嗽感冒而得名。
除了以上这两种说法,也有人认为“batok”其实应该是“batu”(石头),因为这个山丘有坚固的花岗岩。不过,“batu” 却被误称为“bato”,最后成了“batok”。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相传一名爪哇籍的村长曾说这一带山区长有椰子树,而“batok”其实是爪哇语,指的是椰子。
景色宜人的小桂林就是由一个废弃的花岗石矿场改建成的“市镇公园”。(国家公园局)
11. 武吉班让 Bukit Panjang - 源自长长的山脉
马来语“bukit”是“山”,马来语“panjang”的意思是“长”,这个地区就因为延绵到武吉知马一带的山丘而得名。在19世纪,这里就已经有矿场、橡胶场和鞋厂。
1846年, “武吉班让山” 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新加坡地图上,而在1898年的地图上,这里已标出两大山峰,一个是武吉甘柏山(海拔133米) ,另一个武吉班让山( 海拔132米) 。
这两个山峰当时是新加坡第二和第三最高山峰,仅次于本地最高峰武吉知马山(海拔164米) 。
到了1974-1975年间,山里的采石活动导致武吉班让山从海拔132米降至113米,10年后再进一步降至112米。 到了1983年, “武吉班让山” 这个名称已从地图上消失。
1957年,由殖民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现为建屋局)
在武吉班让山脚下建设住房,以解决住宅短缺的问题。(Roots.sg)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