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超市售賣的罐頭食品種類繁多。(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所謂民以食為天,跟吃有關的俗語很多,但從一項最新調查的結果來看,新加坡人最應該牢記的是「病從口入」。
這項調查發現,不僅有超過一半的新加坡人(59%)願意吃過期的包裝或罐頭食品,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有吃零食的習慣。
國人或未意識到使用過期食品的風險
德佳保險(Etiqa)今年五月向年齡介於18歲至64歲的1000名新加坡人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營養知識。 不介意吃過期食物的受訪者當中:
如果食物超過保質期一到三天,34%的人可能會照吃;
如果過期了一周,14%的人可能會繼續吃;
而如果過期了一周以上,還有11%的人敢吃。
擁有老年醫學碩士學位以及對營養學感興趣的德佳保險市場總監Shirley Tan認為,新加坡人繼續食用過期食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可能沒有意識到食用過期食品對健康的影響。食用過期罐頭食品會有感染肉毒桿菌的風險,肉毒桿菌是一種耐熱細菌,可導致癱瘓和死亡;
公眾可能會根據包裝或罐頭的外觀來判斷是否還能吃,但這可能不是準確的指標;
消費者可能不知道「過期」與「最佳賞味期限」(Best Before)」和「保存期限」(Used-by)之間的區別。
編按:兩者的差別在於「保存期限」如果過期食用會有危險,而「最佳賞味期限」只是顯示食品的品質和味道可能變差,但未必對健康有害。
紅螞蟻的先生也常常誤導我說,如果放在冰箱,就算過期了也可以食用,不然就試一下味道怪不怪,如果跟之前的一樣,還是可以吃的。
以上也是蟻粉們的寫照嗎?如果是,是時候糾正了。
(ISTOCKPHOTO)
另外,根據這份調查,93%的新加坡人知道他們現在的飲食習慣會影響未來的健康,但只有54%認為他們大多數時間都飲食健康均衡。
以高膽固醇食物為例,43%的人很少或從未避免食用它們,34%的人對高糖或高鈉的食物做了同樣的選擇。
為什麼公眾明知道不健康,還照吃?Shirley也對公眾「無法言行一致」歸因:
有一種觀念認為,更健康的食物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例如,必須是有機食品,而且只能以更高的價格買到;
從小養成的不良飲食習慣可能很難改掉。例如,家長經常以快餐或甜點獎勵孩子;
雖然我們的小販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不傷荷包的美味食物,但它們鹽和油的含量都比較高,因此經常食用非常不健康;
有些人更喜歡「活在當下」,享受他們現在想吃的東西,而不考慮他們不良的飲食習慣所帶來的長期影響,這通常被稱為「你只活一次綜合症」(YOLO)。
蟻粉你是屬於以上哪一類呢?紅螞蟻似乎哪項都「沾邊」。
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有吃零食的習慣
零食。(聯合早報)
許多人都愛吃零食,但吃零食的頻率、吃哪類零食,都很重要。
調查顯示,98%受訪者都有吃零食的習慣。不過,有50%的人經常吃零食,一周更吃三次或以上。28%的人每周吃一到兩次零食,只有21%的人每周吃不到一次零食。
國人最常吃三種零食是:
薯片和餅乾(59%)、巧克力、蛋糕和糖果(51%)以及堅果(45%)。
越年輕就更注重健康飲食?未必!
不少年輕人愛吃健康沙拉當午餐,這是否表明他們更注重健康飲食?
調查結果剛剛相反:受訪者越年輕,他們所選擇的零食就越不健康。該不會是年輕人仗著「年輕就是本錢」而亂吃吧!
接受調查18歲至24歲人士當中,有80%承認他們愛吃不健康(營養價值低,而且脂肪、糖和熱量高)的零食。
相比之下,這個比重在55歲及以上的人士當中,是37%。健康樂(Health Can Be Fun)營養師謝瑩分析背後的原因時說:
年齡較大的人可能接受過身體健康檢查,而收到一些健康警訊,因此更注意飲食;
他們更了解老年人的慢性健康問題,因此通常會更有健康意識,知道過量和不健康的零食對他們沒有好處;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化系統也會老化,使胃腸系統無法處理某些零食。因此,油膩的、油炸的、高鈉和高糖的食物可能會導致他們出現腹脹、腹部絞痛和排便習慣變化等問題。
報告唯一較正面的發現是,有高達76%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更注意健康飲食,大多數受訪者通過普遍而最有效的做法來改善他們的飲食習慣,比如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高糖或高鈉的食物,並適量食用各類食物。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