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漫步到客纳街的尽头,不妨回头看看这栋古色古香的绿色建筑,更要抬头看看右侧外墙上的巨幅壁画,绘有林文庆、李光前等先驱人物,再现百年吾庐风采。壁画作者是吾庐会员,也是蜚声国际的时装设计师王景生,他曾为王室名流包括戴安娜王妃设计服饰。
华社名流聚会场所
吾庐的隔壁是一座建于1891年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中华威基利俱乐部”(Chinese Weekly Entertainment Club)。它是1889年李俊源创办的海峡华商联谊团体,会员有胡文虎、李光前、余东旋、林文庆、宋旺相等英语主流会员,为当时土生华人富豪、殷商、政要聚会活动的场所。1894年威基利获准为豁免注册社团,胡文虎当选主席。初期只限男性会员,入会费每人1500元,后减为500元,年捐60元;1960年后逐渐吸收讲华语商人入会,并确定现有华文名称;80年代初会员约150人,80年代中期,俱乐部会务一度暂停几年。步入90年代,俱乐部注入新血和新思维,再次成为华社名流聚会的场所。
日本占领时期,俱乐部一度被占作为日军宪兵部,经常在这里审讯和关押一些华人领袖。林文庆更是在此被要挟,成立“华侨协会”为日军募款。战后初期,林文庆、李光前、邵逸夫及邵仁枚兄弟、连瀛洲、黄桂楠等名响一时的著名企业家经常出入俱乐部,马华公会首任会长陈祯禄也常在俱乐部宴请马华政要,马来亚开国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也曾在此用餐,讨论国家大事。
安祥山历史悠久三家会馆
安祥路可说是“会馆一条街”。
除了历史超过120年的威基利及怡和轩等老社团,安祥山还有杂货行、糖商等行业组织,以及不下三四十家会馆,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广惠肇李氏书室、中山海洲会馆和清远会馆。
今年刚好150岁高龄的李氏书室,古老而典雅,浏览墙上的老照片,发现名为“福鸿”的慈祥先生,他正是50至80年代家喻户晓的讲古人李大傻先生,他生前是李氏宗亲组织的音乐主任。中山海洲会馆成立于1934年,早期会员多是妈姐,她们供奉妈祖,每逢天后诞辰都会举办祭祀活动。1925年革命伟人孙中山逝世,他的故乡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中山海洲会馆也在大厅挂着巨幅孙中山画像纪念。清远会馆创立于1924年,为广东地缘性组织,旨在联络广州清远乡谊与造福乡民。
安祥山区内遍布建于1903年至1941年间的战前老店屋,可说是充满厚重历史感的“会馆街”,走过骑楼,总被门边左右两片美丽古老的瓷砖吸引,有些还保留旧时的木闸门。走进任何一家会馆,墙上都挂满历代理事及会馆重要活动的照片,仔细浏览动辄都是百年的岛国旧事,让人感受历史的余温。
店屋门面的花砖,风华依旧。
徒步游老街
地形狭窄的安祥山公园没有大片绿地,却有幽静的小径。
如今安祥山最高处是一座小小的公园,受狭长地形所限,它不像其他公园有大片绿地和老树,只能用一小段梯阶和一段螺旋梯让人上山和下山,连接两段楼梯的回廊极其幽静,间中有木条靠椅,是附近上班族休息的好去处。
山脚下往厦门街(Amoy Street)方向,有一口与安祥山名字一样古老的水井。19世纪初期,靠海的直落亚逸山丘一带为了得到可饮用的淡水,总共挖掘了约4000口井,有些水井由于靠近排水沟以致井水受到污染,大多被填封,仅留下安祥山脚下几处水井,然后请印度劳工汲水用牛车运载到今天的水车路(Kreta Ayer Road)一带售卖,马来文Kreta Ayer即“水车”之意,这也是“牛车水”名字的由来。 来到安祥山,不妨给自己规划一条徒步路线,把附近的厦门街、直落亚逸街、恭锡街,以及牛车水范围的宝塔街和史密斯街等走一遍,领略新旧建筑的美,穿梭福建人的天福宫,潮州人的粤海清庙,印度庙、回教堂,以及无数隐藏在巷弄里的壁画、铁线画和雕塑,解读早期“山上”与“山下”华人的生活面貌,从而了解我们的移民历史。
寻找巷弄里的壁画、铁线画和雕塑,也是漫步安祥山的乐趣之一。
文/摄影:许月英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