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棋高一著的主要原因在于视野、格局、决策、决心!新加坡在生物医药领域无疑走的稳准狠!”
新加坡映象!
提起新加坡有人就会联想起弹丸之地,但是同样的体量却有不同的能量级别,二战期间一颗普通炸弹和原子弹的差异大到是否可以改变世界的命运。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看新加坡也会震惊他的‘不倒翁’状态,当年的亚洲四小龙还有哪一个能像新加坡一样拥有这么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在上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的GDP经济增长预测中值达到了5.8%,高于去年12月底的5.5%。我们不能只羡慕当下新加坡的收获,还要回国头来看看新加坡的耕耘!
01 生物医药转型起源于21年前
回顾历史更有助于当代人发现战略决策的闪光点,历史上,新加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在1985年、1998年、2001年以及2008年四次陷入衰退。每次衰退都是以GDP、就业率的大幅下滑为特征。在1985年的衰退中,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从1983年巅峰时期的10.7%下滑至1985年二季度的-4.4%。但是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认为每一次危机都是给予新加坡重生的机遇,每一次金融风暴的冲击都会以更强的姿态重生!
新加坡的雨伞如何挡得住经济危机暴风雨
1985年新加坡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美国,美国的经济衰退使得新加坡的电子精加工产品出口收到严重影响,税收下降也导致以建设投资为中心的国内投资显著下降。新加坡政府当时就认为危机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要鼓励国家转型进入高科技工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当时主要投入11个产品项目: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就位列其中。
产业升级与及时转向
在随后的1998年、2001年以及2008年经济危机中,新加坡1985年的政策被认为是正确与积极地,于是进一步减少对底端电子业的依赖,吸引和发展生命科学、制药、环境保护等产业,并大力发展这些产业的教育领域,建立区域教育中心。所以虽然有1998年世界性电子工业需求下降,新加坡著名的裕廊工业园大量搬迁至中国大陆比如东莞,但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未雨绸缪帮助了新加坡经济不滑坡继续增长屹立于世界之巅。
依然繁华
但是回看80年代的新加坡根本没有生物医药发展的基础,教育领域没有相关大学与专业,导致没有行业人才;产业领域没有相关企业就是有人才也没有工作机会,那么新加坡到底是如何成为亚洲翘楚,世界生物医药之国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生物医药立国
02 内引外联:成就363亿产业规模
新加坡组合拳第一招,礼贤下士请来金凤凰,第一位来到新加坡的大咖就是西德尼布伦纳,这位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此人是现如今大热的mRNA领域的先驱,这里最核心的点是,他是全职工作于新加坡的生物医学大咖第一人,因此2006年10月11日,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表彰他为新加坡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西德尼 布伦纳
正是布伦纳1985年在新加坡建立了IMCB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开始了新加坡生物医药转型的步伐,布伦纳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创立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究生学院为大量的生物制药企业导入了顶级人才梯队。
教育先行
新加坡外联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内引方面制度与政策到位,当然决策也是相当关键,该国政府在2001年就果断下决心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这里必须提一下BMS计划,B代表的是EDB(生物医学科学小组)主要面向工业发展;M代表BMRC(生物医学研究委员会)主要负责科研、教育、培训和资源支持;S代表BOS(第一生物资本)主要负责产业投资及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新加坡科技创新2020规划:《研究、创新、创业2020:用科技赢未来》(RIE2020),新加坡政府将投资190亿美元用于先进位造业、生物医药科学、城市方案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与数字经济等四大战略领域,致力于把新加坡打造世界研发中心。2020年是计划实行的第5年,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领导的研究、创新与创业理事会对“RIE2020”计划展开中期评估,并以此制定未来发展的新计划。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