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了追新加坡本土劇,不管是人物演技和劇情設定,都遠遠超出了我的期待。其實在建國之初,新加坡是沒有本地電視台和電視劇的。今天就來看看新加坡電視劇的發展史。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如果提起新加坡的電視劇,大家的腦海里一定會浮現《霧鎖南洋》《咖啡烏》 《紅頭巾》《人在旅途》和《早安老師》等劇集,回望這些電視劇,幾乎每部都是經典之作。其實,在這些電視劇之前,新加坡早有華語電視劇的製作,只是當年並未引起大眾的注意與追看。在過去的近60年里,電視台戲劇組經歷了數次改朝換代,其中1983年的那一次可以說是電視劇製作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當時梁立人和江龍的加入,使華語電視劇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且讓我們從頭說起。
起步
1964年開始,新加坡電視台就開始自製電視劇,第一部電視劇是由舞台劇改編的《黃金萬兩》,接著就不定期地製作了《清宮怨》《父母心》和《打破鏡子的女人》等單元劇,當時的電視處於黑白的年代,戲劇自然全是黑白製作。
1969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電視日漸普及,電視台於是成立了「新電戲劇團」, 聚合有志於戲劇演出的人士參與電視劇演出。除了導播和助導,其餘的演員、編劇都是業餘性質,大家都為了興趣而努力耕耘,絲毫不計較付出。進入了1970 年,「新電戲劇團」開始攝製《電視劇場》《戲劇人生》和《花花世界》為總名稱的電視片集,這期間的演員開始為觀眾們認識,他們計有:陳澍承、李三峰、戴鵬、雲昌湊、李茵珠、張為(出道時名張煒)、陳建彬、曾鵬鯤等等,他們都是業餘性質參加演戲,只領取微薄的車馬費,任勞任怨。
《家在大巴窯》
新加坡電視台是在1974年8月1日開始以彩色影像播出,不過本地電視劇仍然停留在黑白製作。1977年4月,一部由陳建彬編劇、李明芬導播的兒童連續劇《家在大巴窯》播出後,引起相當熱烈的迴響,顯然為本地製作的電視劇打了一支強心針。
這個時期,電視台開始主辦「業餘演員訓練班」課程,以培訓新一代演員,這一期的演員就有大家後來都熟悉的向雲與梁志強。
新廣出版刊物《電視廣播周刊》封面人物:向雲。
1978年4月14日,電視台推出了全長4集的連續劇《青春樂》,拍攝手法上有了明顯的進步與突破。那時候負責電視劇攝製的導播計有蕭之滄、郭元寶、李明芬、黃笑秋、韓國萍和蔡萱等。進入80年代時,戲劇組開始以彩色攝製電視劇, 導播的陣容也加入了黃卓雄、胡益發和林楓音。
華語電視劇受到重視
在鄭東發先生的主導下,1980年2月1日,「新加坡廣播電視台」(RTS)易名為「新加坡廣播局」(SBC),當時戲劇組領導馮仲漢先生開始大展拳腳。
配合政府在1979年開始推行的講華語運動,配音組已經在一年前建立起來,為廣播局引進的香港電視劇,如《刀神》和《天蠶變》等配音後才播出。不久,香港的配音專家王玫和毛威夫婦被聘請過來,進一步加強了配音組的陣容。
由於70年代的台灣電視劇《保鏢》《英雄》《一縷相思情》和《天涯路》等在本地大受歡迎,於是新廣開始從台灣引進台前幕後的人員,這包括編劇林能寬、羅芝台;歌手及演員如王美力和孟滌;以及從馬來西亞過來的黃文永、柯莎菲等為數30多人。
1981年,廣播局開辦了第一期「演員訓練班」,同時也培訓配音演員,由毛威老師和語言專家朱炳權負起教學任務。學生中就有大家熟悉的鄔偉強、李榮德、張永權和周如珠等。訓練班結業後,新廣簽下了新加坡電視史上第一名全職演員何潔。接著1981年底又開辦了第2期「演員訓練班」,學員包括黃佩如、李文海、林麗雲和蘇春興等。
1982年兒童電視劇《小DD》。
在馮仲漢的領導下,戲劇組這期間拍攝了好些兒童劇,如《綠野童心》《長鼻子》和《小DD》等,受到觀眾們喜愛。尤其是《小DD》這部機器人電視劇,劇集播映時,小DD圖像還被盜印在T恤上販賣,兒童們穿著滿街跑,受歡迎程度前所未見。成人電視劇則包括《悲歡年華》《落日餘暉》《母親》和《情結》等。
向香港電視人招手
這個時期,香港電視劇《變色龍》《網中人》《親情》和《太極張三丰》等在新加坡播映後大受歡迎,廣播局於是開始改變策略,向香港幕後人員招手。率先加入新廣的香港幕後人有導演區玉盛、吳喬頤、陳宇超;編劇有何開榮、麥石麟、甘惠寶、趙志堅;資料搜集員文樹森及何維佩。新廣也積極發掘培養本地創作人,1982年我加盟新廣,成為戲劇組第一位全職本地編劇。
馮仲漢在出任戲劇組總監期間,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術,力求提升本地製作的水準,並創作貼近本地民生的電視劇,於是籌劃了把新加坡本土作家的小說作品改編成單元劇,如李廉鳳的《晚來風急》和蔡淑卿的《那篇春的詩》等。
《實里達大劫案》和《新兵小傳》
1982年,戲劇組與新加坡警察部隊合作,拍攝曾經轟動本地的大案件,由林能寬與朱克聯合編劇、蔡萱監製、區玉盛導演、錢治鋼和黃文永等主演的《實里達大劫案》在1982年7月25日播映,引起空前的轟動,這部單元劇也使新加坡觀眾對本土電視劇開始建立了信心。
馮仲漢再接再厲,與新加坡國防部合作,創作了以新兵為題材的《新兵小傳》系列,一共6集。這部劇集由來自香港的吳喬頤監製,並在1983年3月11日首播,獲得廣大觀眾的讚賞。
然而這一部劇在拍攝期間,新廣已經開始部署更多香港幕後人加入戲劇組,馮仲漢領導的戲劇組在熱烈慶祝《新兵小傳》取得成功之際,也面臨改朝換代的暗流。
梁立人加入新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1983年3月1日,梁立人受聘加盟新廣,出任戲劇處處長,這期間正是《新兵小傳》播得如火如荼的階段,整個戲劇組充滿了無限的活力,也充滿了無數個問號。然而,由梁立人帶來的一股新動力,正準備從馮仲漢手中接過戲劇組,領導新加坡電視劇走向新紀元。
馮仲漢策劃的電視劇《新兵小傳》VCD光碟。
在梁立人到來之前,馮仲漢已經為廣播局華語戲劇的起飛做了不少的鋪墊,這包括培養了許多知名小演員;辦了共四期的演員訓練班,培養了數十位優秀的演員;同時,配音組這時已經具備一流的配音水平,解決了部分演員華語不標準的問題。
童心未泯的幫主
梁立人在1983年3月1日到新廣上任,一臉笑容的他看起來特別和藹可親,一點都不像身居要職的上司。他有個外號叫做「幫主」,因為他帶領著數十人的「香港幫」幕後群來到新廣,香港班底都以「幫主」尊稱他,對於這樣草根的稱呼,他欣然接受。
梁立人出任新廣戲劇處處長時只有35歲,他親切、主動、熱誠,絲毫沒有半點架子。梁立人總是童心未泯,對一些新奇的事物和發明特別有興趣。他也喜歡和下屬下棋,但是萬一他輸了,他還會耍小孩子脾氣不肯服輸,猶如一個大小孩。
《霧鎖南洋》劇本與特刊。
梁立人出生於中國廣東梅州,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和粵語,初到新加坡時,他就計劃創作一部關於華人先輩過番南洋奮鬥紮根的劇集,還一早給這部劇集取了個很有分量的名字《霧鎖南洋》。他帶領創作隊到新加坡歷史檔案館搜集資料,訪問許多先輩,了解1900 年代前後的新加坡民生與歷史。當時的編劇除了來自香港的麥石麟、甘惠寶、何開榮之外,還有本地的鄭亞本和我, 本地的歷史學家蔡史君被邀請擔任此劇的顧問。
電視劇《霧鎖南洋》之「風雨同舟」劇照。左起:吳瑰岸(吳岱融)、李茵珠和黃文永。
閉門「度橋」
梁立人把香港電視劇創作的方式帶到了新廣,那就是像集中營一樣地把大家「困」在一個斗室里,日以繼夜地不停討論、思考、腦力激盪、天馬行空地思維撞擊,然後編成了一段段的戲劇橋段。我們每天的創作時間可以從早上十點開始,堅持到晚上十點鐘,直到腦袋裡再也震盪不出能量才散會,明天一早又再繼續。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我們終於編好了第一階段「天長地久」的13集劇本。
梁立人在創作《霧鎖南洋》劇本時,就把劇情規劃成兩個階段,以日本侵略新加坡時期作為分界線,第一階段是華人先輩過番南洋打拚的「天長地久」,以及和平時期的「風雨同舟」。
《霧鎖南洋》要江龍執導
當時梁立人嘴裡常常提起一個人,因為他是梁立人心目中執導這部戲的最佳人選,一定得由他來拍這部戲的開頭部分,那就是香港麗的電視當年的大製作《浮生六劫》的首輪導演江龍。
《霧鎖南洋》班底。左起:編劇蘇春興、演員黃文永、向雲、導演江龍、演員黃佩如。
江龍也知道他將被委以重任拍攝大製作《霧鎖南洋》首二集,當然心中早已做好準備,可是當他走馬上任的時候,卻因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與梁立人有所出入,經過一番斟酌後,決定重新創作《霧鎖南洋》之「天長地久」的劇本。新的創作團隊是監製賴水清,編審楊基,編劇是我和甘惠寶等,劇本諮詢增加了李廉鳳,而梁立人則負責創作《霧鎖南洋》之「風雨同舟」。
梁立人與江龍二人的合作,盡顯「英雄重英雄」之互相欣賞,相互信任的本色,梁立人的寬大胸懷更是有目共睹。
蘇春興與梁立人(右)。
左起:黃文永、戴鵬、江龍。
梁立人在新廣任職的3年里,先後創作了1984年的《霧鎖南洋》之「風雨同舟」及《赤道朝陽》;1985年的《大俠吳三奇》《人在旅途》,以及1986年的 《盜日英雄傳》;先後捧紅了黃文永和向雲等多位演員。
與此同時,喜愛創作的梁立人也為電視劇創作了多首主題曲及插曲,較受歡迎的計有《怒海萍蹤》《不怕榴槤頭上落》《吾家有子》《風雨同舟》《鐵蝴蝶》《人在旅途》和《盜日英雄傳》等。
1986年初,梁立人3年合約滿期,決定不再留任,他向廣播局推薦提升江龍接替他的處長職務,離開了他服務了3年的新加坡廣播局。
江龍接棒乘勝追擊
江龍祖籍中國上海,有北方人豪邁爽朗的個性,聲音洪亮中氣十足。由於是演員出身,江龍導戲和創作劇本時總是七情上面,讓演員和編劇能夠非常精準地感受到角色的感情深度。與江龍合作,你會被他生動的描述深深吸引住,仿佛就像進入了他陳述的虛擬境界,非常享受。
我和江龍合作過多部劇集,從他抵新的第一部電視劇《霧鎖南洋》到後期的制服團體題材的電視劇,如以海軍為主題的《壯志豪情》;及以監獄為背景,描寫監獄官與犯人的故事的《鐵獄雷霆》。
電視劇《鐵獄雷霆》宣傳海報。
追求出人意表
與江龍合作,你永遠不知道他對「最滿意」的標準在那裡,跟他一起創作電視劇,他需要你不斷地刺激他的思維,很多時候你會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而引發他的種種聯想,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激發的思維火花,而江龍擁有多年豐富的創作經驗,他可以舉一反三、逆向思考、天馬行空、作繭自縛然後死裡逃生地不斷蛻變。他認為,創作就是要想出觀眾想不到的情節,這才能叫觀眾們追看你的戲,如果「看頭知尾」,觀眾肯定會舍你而去。
跟江龍一起創作劇本是一件很享受又極其勞累的差事,因為今天已經敲定好的分場,明天可能就被他自己推翻,就因為昨天散會後,他一個晚上重複思考後覺得不滿意,今天就全部丟棄,重新再來。有時候劇本都已經寫出來了,也會被全部推翻,重新再寫。這就是他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最好的自我要求。好,還要更好!不斷打破給自己設下的局限,所以江龍創作的戲特別引人入勝。
電視劇《紅頭巾》特輯。
好戲連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江龍在1986年初接手梁立人的棒子後,戲劇組不斷有佳作湧現,例如1986年的《紅頭巾》《芝麻綠豆》《天涯同命鳥》;1987年的《五腳基》《調色板》 《戲班》《奇緣》; 1988年的《空軍》 《邊緣少年》《迷離夜》《舞榭歌台》; 1989 年的《早安老師》《浮沉》;1990年 的《壯志豪情》 、1991年的《鐵獄雷霆》《金色珊頓道》以及《三面夏娃》等等。
江龍策劃的電視劇《空軍》海報。
在兩位香港主將的領導下,戲劇組從1983年1月的每周一個小時節目,增加到每周五晚雙線播映,也就是6點45分和9點30分有兩部連續劇播映,另加半個小時的「環境劇」,周六則有不定期播映的「電視電影」,周日則有情境喜劇《敢敢做個開心人》;使到螢光幕上的人生百態變化無常,內容非常豐富。
在梁立人和江龍的時代,新廣也開辦了第五期到第十期的「演員訓練班」,以及「三開演員訓練班」,還有「業餘演員訓練班」,培育出數以百計的新血。同時也開辦了「助導訓練班」及共五屆的「編劇訓練班」,並且舉辦了多屆的《才華橫溢出新秀》,發掘了鄭惠玉、陳麗貞、劉琦、周初明、陳秀麗、黃嫊方、鄭秀珍、李銘順等新秀。
電視劇《咖啡烏》男女主角:向雲與林明哲。
新加坡電視劇國際矚目
如果說梁立人帶領新加坡廣播局的華語電視劇起飛,那江龍則是讓新加坡電視劇走向國際,享譽全球。
進入90年代,新廣的電視劇受到大陸觀眾的追捧,在中國播映後非常火紅,接著打入亞洲各地的電視領空,買入新廣電視劇的地區和國家就有香港、台灣、日本、泰國、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錄像帶版權甚至銷售到澳洲、加拿大、美國、南非等地,所到之處都深獲好評。
無可否認,新加坡的電視劇在90年代曾經叱吒風雲,製作水準領先許多國家, 不遜於港台製作,這些榮譽都得歸功於當年新廣主帥鄭東發先生的慧眼及魄力, 還有來自香港的梁立人、江龍等功臣的無私奉獻。當然,本地同事的配合和努力也是不容忽視,像第一部打破收視百萬記錄的電視劇《咖啡烏》的監製蔡萱,他的努力和功績更是有目共睹。新廣電視劇當年氣勢如虹,全靠香港人才及本地同事全面配合,才得以百花齊放,佳作連連。
蘇春興
作者簡介:
蘇春興1980年開始創作及編寫廣播劇、電視劇, 是新加坡電視台第一位全職編劇。1999年離開電視圈轉投珠寶行業,併到曼谷經商。編寫過的劇本包括《霧鎖南洋》《紅頭巾》《咖啡烏》《怒海萍蹤》《亞答籽》和《早安老師》等。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為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為觀眾製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