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局星期二(9月20日)宣布,最遲在2024年中推行飲料瓶罐退費制(Beverage Container Return Scheme)。所有150毫升至三公升的鋁罐和塑料瓶裝飲料都涵蓋在計劃下,紙盒裝和玻璃瓶裝飲料暫時不會包括在內。
這不是什麼創意手法,新加坡在這方面慢三拍,顯然顧慮多多。
過去兩年多,環境局廣泛諮詢飲料生產商、零售業者及非政府組織等有關各方的意見,為這項計劃共同制定框架。
根據擬議計劃,公眾購買鋁罐和塑料瓶裝飲料時,須支付1角或2角的押金,並在指定回收站退回空瓶罐時,取回押金。
為方便公眾及確保計劃易於管理,押金額都將劃一,這可減少一毛錢兩毛錢的爭論。
本地目前共有約400家大型超市,這個計劃可能增加超市的額外的設備成本,但這項投資是不可避免的。超市義不容辭,可起帶頭作用。
餐飲業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是讓顧客現場取回押金,還是由業者把飲料倒在杯里,而無須多付押金,咖啡店、小販中心也許有這方面的選擇,這個計劃落實後,店家與顧客都必須經過一段的磨合,初期難免產生一些誤會。
如歸還碗盤的計劃落實後,有些小販中心竟向顧客多收5角錢的托盤押金,給顧客造成不便。托盤是方便消費者收拾碗盤,減輕清潔工人的工作,托盤押金不近人情。
買鋁罐或是塑料瓶罐的飲料須預先多付一點錢,按邏輯而言,這能鼓勵消費者珍惜這些垃圾,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但當局必須為這個計劃作一些沙盤演練,找出這種回收有用垃圾框架可能出現的漏洞。
鋁罐和塑料瓶罐是現代生活少不了的東西,本地市場每年供應的各類包裝飲料,估計數量超過10億,鋁罐和塑料瓶裝飲料約占七成。根據外國的經驗,環境局估計日後退還回收的飲料瓶罐會多達八成。
我國去年僅回收6%的塑料垃圾,原因何在,也是值得探討。
很顯然的,新加坡人沒有「把垃圾帶回家」的習慣,當鋁質和塑料垃圾有價時,人們自然會把它們當作寶。
因此,「方便」二字才是關鍵。最好是當人們在外用完餐後能夠直接換回飲料瓶罐的押金,才能鼓勵現場回收有價垃圾。
其實,在古早時,民間是以報紙、紙張向雜貨店換取一些餅乾雞蛋之類的食品。那是還沒有鋁罐和塑料瓶罐的時代,舊報紙有包裝物品的用途。
飲料瓶罐退費制值得支持,但付諸實行時必須情理兼顧。
長久而言,這能夠進一步提高新加坡人把「垃圾化為黃金,把黃金化為愛心」的環保意識,這方面我們已經落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之後,應該加油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