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新加坡人知道要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每10名人中有9人在遇到野生動物時懂得保持安全距離。
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在過去六個月里,至少一次在社區內遇到野生動物。最常遇見的野生動物是野雞(30%)、猴子(25%)和水獺(24%)。
為了了解國人如何看待在城市內與野生動物共處,本地調研機構RySense對1051名受訪者進行網絡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國人在過去六個月至少一次在社區接觸過野生動物。當中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是水獺李天錡攝
RySense星期五(9月16日)發文告,公布此次調查結果。在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僅有6%表示近來曾與野生動物衝突,例如物品或食物遭野生動物搶走,或者被野生動物追趕和攻擊。
調查也列出九個機構並提問受訪者,在組屋遇到受傷的野生動物時,會撥電通報哪個機構(受訪者可挑多個選項)。77%的受訪者正確選擇了通報國家公園局或關愛動物研究教育協會(ACRES)。然而,有約37%的受訪者錯誤以為可通知新加坡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也有少數人表示會報警或撥電給民防部隊求救。
新加坡正轉型為「大自然里的城市」(City in Nature),當局將加強各個綠園之間的連接,方便野生動物在其間穿梭。對此,多數受訪者支持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當中年齡介於15歲至29歲的年輕一代中,85%的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國人應該學習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
至於希望政府如何管理野生動物數量的課題上,受訪者有不同的意見。當中,四成的受訪者希望當局教育公眾如何應付或與野生動物共處。有35%的受訪者則希望當局建設實體設施將野生動物和人類居住環境間隔開來。
同時,大約每10人中就有一個人希望,當局用侵入式的方式如結紮或撲殺(culling)等來控制野生動物數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