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英屬時期
關於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史,要從十八世界中葉開始講起,彼時正值英國在印度擴張。他們急需找到一個港口,滿足其停泊和維修船隻的需求,以便與荷蘭抗爭。
1818年末,印度總督哈斯丁授權史丹福·萊佛士在馬來西亞南段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口,也就是今天的新加坡。
史丹福·萊佛士
1820年,史丹福·萊佛士實行了名為萊佛士城市計劃的土地使用計劃。該計劃主要用於指導城鎮的土地分配,以保證土地的有序使用。其主要特點是路網按照網格布局和族裔群體(包括歐洲,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和阿拉伯人)劃分。如今仍舊能夠在福萊士坊和新加坡市中心看到這種殖民時代留下的規劃痕跡。
19世紀早期的新加坡規劃圖
然而這並不是一項有效的規劃,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和二十世界的上半葉,整個新加坡的城市增長基本都是雜亂無章的。
新加坡1900
到了1900年初,新加坡市區已經嚴重擁擠,貧民窟在整個新加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同時道路也異常擁堵,無法應對汽車數量的增長。為了緩解這些問題,1927年,新加坡頒布了《新加坡改善條例》。新加坡信託改善基金(SIT)也隨之成立,該基金主要用於新加坡的住房建設。
20世紀中葉的新加坡平民窟
02|自治時期
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前夕,SIT已經建造了約23000套住房,但這些住房仍舊不能滿足迅速增長的人口需求。這是因為在1951年前,SIT只進行了有限的城市改善工程,例如:拓寬道路、修建住房等。
1959年,新加坡從英國的管制中脫離,成為新加坡自治邦
1951年,隨著《新加坡改善條例》的修訂,SIT被賦予對新加坡進行全島診斷調查和指導城市總體規劃的任務。1955年,新加坡總體規劃完成,並於1958年立法通過。
新加坡1955年
作為如今新加坡整體規劃的前身,該規劃通過制定土地使用分區和土地最大密度、容積率來規範開發類型。同時該規劃為基礎設施、社區設施與公共空間預留了土地。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後,立法會解散了SIT,並在總理辦公室設立規劃署,規劃署有權控制整個新加坡的土地開發,同時能夠每五年審查和修改整體規劃。
新加坡1958年
在1959年到1965年間,新加坡經歷了取得自治權、脫英、加入馬來西亞到脫離馬來西亞成為正式獨立國家,整個社會都在發生劇變。此時,新加坡政府也很快意識到總體規劃不足以應對社會與經濟的劇變,因此新加坡政府尋求聯合國來幫助其制定城市發展的長期框架。
1965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國家
在1962年和1963年期間,多名聯合國代表訪問新加坡,他們的建議最終促成了1967年國家和城市規劃項目(SCP)的啟動。對於新加坡而言,當時的土地使用規劃必須優先解決兩個問題:為人民提供充足的住房和創造就業機會。
03|第一版概念規劃
在聯合國的幫助下,1971年,新加坡政府完成了SCP項目。SCP是新加坡第一項概念規劃,與提供詳細分區和密度、容積率等的總體規劃不同,SCP更側重於指導政府土地分配及交通政策的大方向。另一個重要區別是,SCP不作為一項法定文件,儘管後來其中大部分提案都得到了實施。
1962年的新加坡遠期發展大綱圖
該概念規劃設想在新加坡中央集水區周圍形成一個環形發展的住宅、工業和商業中心,以及高速公路網和捷運系統(MRT,Mass Rapid Transit,可理解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全島提供互聯互通,同時也為新加坡樟宜機場預留了土地。
圖3 1963年的新加坡全島發展規劃概念圖
1971年,新加坡政府對概念規划進行了審查修訂,以適應國家變化的需求。修訂後的概念計劃於1991年完成。隨著經濟的增長,此時新加坡的大多數人已經有了自己的住房,因此修訂後的概念規劃將主要目標定在了將新加坡建設為「熱帶卓越城市」,更多強調生活質量,提出了更多種類的住房、更多的休閒設施和綠化。
與修訂前最明顯的不同是,此次規劃修訂了1971年的環形布局,而是將新加坡劃分為五個區域(中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和西部),並提出在中部區域以外發展四個區域中心,以減少市中心的擁堵,如今的新加坡行政區劃分也是由此而來。
1967年的「一環一帶」發展概念圖
04|如今
2001年,新加坡總體概念規劃經過審查修訂後,將新加坡定位為「蓬勃發展的世界級城市」,儘管該概念規劃將定於10年後審查,但在2006年的中期審查中,將此概念規劃納入了2008年的總體規劃中。政府在2009年開始制定下一個概念規劃,並於2011年完成了修訂藍圖。
新加坡最新的總體規劃於2019年發布,該規劃基於5個主題,涵蓋了經濟、住房、交通、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等社會的方方面面,努力為所有年齡段的人創造一個經濟上充滿活力和生活上適宜居住的家園。
回望新加坡70年的城市發展史,新加坡能從當初小漁村發展為如今聞名世界的「花園城市」,與其高瞻遠矚的規劃密不可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新加坡對比1980年~2000年
儘管國土面積較小,但新加坡城市發展過程中對於「生態」與「宜居」重視讓這個城市成為了世界宜居城市的代表。
筆記碎碎念:
新加坡是世界公認的「花園城市」,其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來源: 公園城市理想實驗室
編輯: 規劃師筆記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