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了,宗乡总会不遗余力地发挥其跨籍贯社团组织的功能,陆续吸引了像华源会、天府会、天津会、九龙会、江苏会等等新移民组织的加入。
同时,为了让新移民能够更好地融入新加坡社会,宗乡总会也开始探讨和策划活动的焦点,注重加强本地文化与习惯的认知和认同。比如,在2011年开始举办像“会馆走透透”和“文化之旅”之类的活动,开放给本地居民和新移民参加。
在新加坡独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走访四大种族的地标性建筑和民间文化,从而引导参加者现场接触、感受这片历史人文色彩丰富的家园;同时,希望带动新移民了解本土多元文化的生根发展,培养对新居地的感情。
“会馆走透透”走访代表性会馆如:海南会馆、应和会馆、福建会馆、新加坡南安会馆等。
“文化之旅”迄今已走访17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景点,走访代表性景点包括:
2015年,哈迪杰回教堂(Khadijah Mosque)。
2016年,配合国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的文化遗产节走访包括怡和轩俱乐部、友竹俱乐部、拉延西迪维那雅加兴都庙(Sri Layan Sithi Vinayagar Temple)、准提宫以及位于达士敦坪公园(Duxton Plain Park)的马来圣墓。
2016年,冈州会馆文化之旅
2017年,走访加东地区探索华人文化。
2018年,走访滑铁卢街。
2018年10月,滑铁卢街的文化之旅
2019年,以“新加坡建设者”为主题的“文化之旅”带领公众走访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由“印度劳工”和“红头巾”建造的标志性建筑与文化地标。
2019年3月,印度劳工文化之旅
2020年,由于疫情的关系移师线上,实现了线上ZOOM“黄埔河畔历史文化”之行。
在国际政经新态、全球化的趋势下,促成人口流动、移民之原因,已经不一而足。至于人与新居地之适应融合程度、身份和文化认同,涉及个人新的生活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心理建设,毕竟路途遥远,时时要调整步伐。
宗乡总会任重道远,新旧移民的融合,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小国寡民又没有天然资源的新加坡尤其重要。鉴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性,绝不可让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种族暴乱重演。
宗乡总会作为华社的领头羊,有两大项目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它们是中华语言文化基金与华族文化中心的成立。该举措从大层面上发挥了承上启下作用,并竖立了本地区传承、发扬和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
人类正处在专家学者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阶段。数码科技、新媒体等极速地改变了人们通讯形态和认知行为。简单如沟通方式,传统的电话与信函通知已经很难作为联络或鼓励人们参与活动的管道,而新冠病毒肆虐,近乎冻结了人们的来往。疫情更凸显科技平台的重要性,总会的部分活动如“黄埔河畔历史文化”之行、“爱国歌曲大家唱”、“密室逃脱”等活动已移师线上。
幸好,为拓展宣传网络与受众群体,宗乡总会近年已经不断地探索,落实运用不同的网络平台来接触更多的群体。这些平台主要为:网站、面簿、微信公号和Instagram等等。
疫情要待何时平缓?世界各国的交往何时恢复正常?我们的社会何时回归正轨?经此一疫,摆在眼前的将是一个生活的“新常态”。宗乡总会当然也会在此新常态下盘点纳新,谋策新源。
在宗乡总会迈过35周年之际,感谢《源》杂志邀稿,让个人得以回顾一己的社团之路,深感能参与推展华团活动,共为社会谋福祉而无上荣幸,深怀谦卑和感恩之心。
(作者为宗乡总会副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