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企業前進東南亞 馬新越泰成投資目的地

2021-12-01

根據一項由香港大華銀行及香港貿易發展理事會發布的商業投資報告顯示,約60%中國大灣區企業,有志在未來三年將業務擴展至東協國家。

報告統計顯示,在東協經濟體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泰國,將成為這些企業擴張的目的地。

南華早報報道,這項普查報告是今年7月至9月,向657間總部位於大灣區的企業發出調查問卷所得回饋。

在問卷中,消費品、金融服務業、地產、酒店業及建築業領域企業,均被問及擴張業務至海外市場的意願。

新馬泰越獲得青睞 調查顯示,新、馬、泰、越四個國家,所得的平均分數在6.5分以上,菲律賓、印尼及柬埔寨得分則介於5.3至58之間。

最後三個國家包括寮國、緬甸及汶萊的得分則低過5分,顯示這些國家還沒有獲得大灣區企業的青睞。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員葉楊詩明表示,大灣區及東協國家通過在諸如可持續發展項目上的合作,促使兩地投資互相留流通。

中國政府致力將包括香港、澳門及廣東省九個城市在內的大灣區,發展成區域金融及科技中心。

報告顯示,東協國家成為主要的投資地點原因主要是成本效益。此外,擁有6億6000萬人口的東協,也是一個巨大且正在成長的經濟體。其他吸引雙邊投資的原因,則包括各國政府在吸引投資上給與的獎掖。

「年輕的人口、快速的經濟發展及中產階層的崛起,使大灣區企業將東協視為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東協國家各有所長 其中,消費品領域業者青睞於馬來西亞的成熟市場,而製造業業者則將目光放在泰國。對於金融及專業服務來說,新加坡則是業者的不二選擇。

分析師建議,東協可以從與大灣區企業的接觸中獲得巨大利益,比如利用他們的資本、技術和與世界市場的聯繫,政府可以做出更多努力來吸引投資進駐。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胡光宙表示,大灣區及東協各國需就商品及人員流通方面協調並取得共識。

「各國在產品安全和設計方面有不同的標準,即使關稅壁壘基本消除,這種差異也會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此外,還有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問題,這可能阻礙專業工人的流動。」

學者建議東協國家相互合作吸引外資,互補彼此的特質。(圖:Aminus3 Minileong) 新加坡國立大學策略與政策教授盧耀群則表示,東協國家可以互補彼此的特質,以吸引大灣區的企業進入該地區。

他建議,新加坡可以與馬來西亞或泰國合作,為企業提供 「全套的增值能力」。

「印尼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利用它來提供完整的端到端價值鏈,並將供應商和生產企業連接到東協其他地區。」

他補充,很明顯來自大灣區的投資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對東協國家的國內經濟增長產生乘數效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灣區是一個高度創新的地區,來自那裡的投資可能會激發東協經濟體的創造力和活力。」

發展基礎建設是一大挑戰 相對於新、馬、泰印,胡光宙指發展仍落在後頭的東協國家如寮國、柬埔寨及緬甸,需要改善與世界的實際連接以吸引投資,這不僅包括交通連接,還包括能源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

「改善其基礎設施是東協的一大挑戰,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國家參與了中國的 一帶一路 倡議。」

報告也提到類似觀點,強調由於東協地區 「基礎設施落後或不足」,沒有多少大灣區企業將東協作為其生產或採購基地。


相关文章

  • 馬國業者擔心美國對半導體加征進口關稅 衝擊領域新投資
  • 馬國人民公正黨24日舉行中央黨選 安華料無對手蟬聯黨主席
  • 馬國男開車沖入快餐店撞死老婦 死者兒子要他母親節來道歉
  • 趕赴救援一路鳴笛闖紅燈 泰國救護車釀禍導致兩騎士死亡
  • 美國關稅衝擊洛杉磯港貨運量 印度服裝城受惠卻面臨用工難題
  • 報名低價旅遊團沒出發 馬國逾130人報案 兩人落網
  • 同月同日同時辰!女子巧遇「另一個自己」感悟未來
  • 韓娛「真人操控」虛擬偶像走紅 音樂登上全球知名榜單
  • 泰國警察涉搶劫金鍊 為躲拘捕竟割喉企圖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