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推廣華文活動
甄選新加坡本地文學作品和詩集分享~
願我們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安靜的力量
——新加坡作家:張溦
朋友問我最近為何如此沉寂,她很擔心我,不知為何,我竟無言以對。每當此時,我都覺得語言有時竟如此蒼白,無法準確無誤地表達此時我的心境。我不能說因為我憂傷,因為我並不憂傷,我也不能辯解說因為我孤僻,因為我並不孤僻,我更不能解釋說我消沉,因為我並非消沉。因此,我只能倉皇失措躲閃著朋友憂慮的目光,顧左右而言他。
但其實我內心真實的想法卻是:如果有開口解釋的時間,我更願意獨處一隅靜候一朵花兀自開落,凝視一片雲優遊飄逝,或是觀望樹梢間兩隻小鳥啁啾鳴啼。這樣想來,我才發覺,我其實就只是想讓自己深陷孤獨,隨心出發,聆聽內心安靜的聲音。
有時人在都市的樊籠里呆久了,聽多了嘈雜的人沸聲,聽慣了車水馬龍的汽笛聲,聽久了鋼筋水泥的撞擊聲,真的很想找一處幽僻的地方讓自己耳根安靜,六根清凈,徹底融入自然的天籟之中。以前每次讀到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都會想像自己就是畫中那位遺世獨立於天地之間的蓑笠翁,整個人便會進入空靈的無我之境,內心一下子便寧靜澄澈起來。
為了尋覓這般的安靜,我曾花了很久的時間。有時以為夜深人靜之時終於等到了自己難得清閒的時刻,心裡暗算著可以好好安安靜靜里看一會兒書,發一會兒呆,或是眯著眼睛聽一會小夜曲。
然而還未等我調整好心態,陡然想起白日裡還有些未完待續的郵件和簡訊需要處理,待我處理完所有的郵件,回復完一些沒及時回復的信息,剛剛長吁一口氣,夜晚的魍魎又肆無忌憚地竄了出來,誘惑著我去網上看看白天沒時間看的八卦新聞,或是刷刷抖音,在淘寶上漫無目的地瀏覽一下,藉此安撫一下疲累的精神。
真正待我在不斷自我催促的譴責聲中靜下心來,想要去看看書聽聽音樂的時候,已是午夜十分,只好倉皇不舍地告別今天,拖著疲憊的身體沉淪明天。
仍記得有一年夏季,終於下定決心返回魂牽夢繞的西藏,想要重溫那純凈而又不羈的少年時代。夜晚,一切被淹沒在黑暗之中,周圍闃然無聲。我靜靜地躺在床上,等待著睡神的來臨,但不知為何,我卻轉輾反側,無法入眠,各種聲音與畫面排山倒海般匯入我的腦海,擊盪著我的耳鼓,如千軍萬馬般令人震耳欲聾。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並非什麼幻覺,也並非高原反應,這是典型的城市人聽慣紛紛擾擾的凡塵俗世的聲音,陡然來到空曠清靜的高原,所體現出的無法承受之靜。
我一直以為,靜是這世間最難覓得的東西。它無形無影令人捕捉不定。我們常說:寧靜以致遠。可真正能做到寧靜二字的又有幾人呢?更妄談致遠了。
年輕的時候喜歡畫畫,那時一直想畫一幅能夠表達安靜的作品,後來發現一切枉然。一是我自己的心境一直處於無可避免的彷徨不安之中,很難真正體會安靜;二是我實在找不到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安靜,無論什麼線條,什麼色彩,只要一落到空白的紙上,似乎就破壞了那原本存在的安靜。因此,我一直深信,安靜是不可描繪,無可言說的。
後來讀到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才發現他無疑是這世間最懂得靜的人了,不但懂,還能將其描繪出來,真是佩服至極。例如《鳥鳴澗》那句: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三言兩語就把夜晚山中的寂靜描繪得淋漓盡致。靜得人仿佛可以聽到桂花落地、月亮出來的聲音。這便是以動寫靜的寫法了。
再看他另一首詩《山居秋暝》的經典詩句: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亦是同樣的筆法,以清泉和浣女們的聲音襯出了林間的幽靜之極。真是妙不可言。
至此我終於明白,原來靜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人要尋得靜,一定要從動處而來,動中自有無可言說的靜;靜深藏於動中,仿若那暴風驟雨過後深邃平靜的海面。
我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對我說:我真想逃離現狀,找一個幽僻的寺廟住上一陣子;或是向我講述「我理想的人生就是一個人去到一個無人知曉的小鎮,獨自開一個書店,與書為伴,孤獨終老」……我覺得這些朋友一定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靜。
以前聽到一個頗有深意的故事,記憶猶新。有個在城市中久居的人想要拋開塵世的一切歸隱山林,離開前為了遮羞,他腰間僅圍了一塊布。結果到了林間,老鼠老來咬他的布,不得已他就養了一隻貓,結果貓要喝奶,不得已他又養了一頭奶牛,奶牛又需要吃草,不得已他又種了一大片草地,結果他的負累卻越來越多。
可見,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不靜的,即使他躲到深山老林里,六根也難逃清靜。正像是晉代王康琚《反招隱詩》中所言: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不過真正要做到大隱隱於市的人估計需要一種極高的悟性與心境。
在世人的眼裡,靜或許只是源於外物的靜態,一種沉默、一種停止,但對我而言,它卻是一種有聲的留白。它是動態的,豐富的,有聲有色的,更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似一口幽深的水井,可以直接探照人的靈魂深處。
法國現實主義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有一幅非常經典的油畫作品《晚鐘》。描述的是一對農民夫婦在夕陽暮色中隨著遠處教堂的鐘聲虔誠祈禱的情境。整個畫面莊嚴、神聖而肅穆。每當凝望這幅作品,都會讓人茫然無措的靈魂一下子找到定點,安靜下來,安靜下來,仿佛可以聽到由遠處傳來的教堂的鐘聲,聽到農人頷首默禱時虔誠的低語聲,甚至可以感受到整個大地因著這種神聖光輝的籠罩而顫抖不已。
就在那一霎那,我的心像一隻被馴服的小貓,默默地蜷縮在想像的畫卷里,寂靜歡喜。原來這世上本沒有寧靜之地,真正的寧靜,源於心靈可以找到詩意的棲息之地,柔軟而又有力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油畫《晚鐘》
唯有擁有了一顆柔軟而又有力量的心,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天地萬物之靜,獲得內心的豐富,才能欣賞這個世間所有無言的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對兩無言,唯有敬亭山」、「情人間無言的結局」、「春夏秋冬無言的更替」、「對生命已逝者的默哀」 、「電影中的長鏡頭」 、「山水畫中的留白」……。
最近突然喜歡上了養花,從未想過,養花居然可以令我內心獲得極大的安靜。面對一樹花,我可以默默凝視,可以為她澆水施肥,可以對她給予期許抑或沒有期許,可以對她負有責任抑或沒有責任,總之,無需言語,時間就在這一點一滴中靜靜流淌,單是這樣,就覺得單純而美好。花草更是,她們沒有言語,靜默成長,兀自開落,僅有雨露與陽光,便別有一番生機。這種生命的姿態令人肅然起敬。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相信這段話亦適合於所有的時代。每個時代的我們都身處颶風的中心,當這個世界越是聒噪不安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越是渴望安靜。然而,安靜卻並不是一種靜止,相反,它是一種身處動盪中的平和,面對驟變時的淡定,它是風捲殘雲後的雲淡風輕,它是大開大合後的處變不驚。唯有這樣的靜,才不會因外界的風吹草動而誠惶誠恐,不堪一擊。
如果朋友再問起我沉寂的原因,我想我會回答她:並不是我沉寂了,而是周圍的世界越發變得躁動不安了。我要的其實只是一種可以啟動靈魂得以救贖的力量,唯有安靜才是通往心靈的唯一路徑。它是心的能量場,靈的菩提樹。
2022年6月6日夜晚寫於新加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溦,新加坡華文老師。愛好藝術,喜好創作。千禧年來小坡定居至今。半生漂泊,只因以夢為馬;筆耕不輟,只為詩與遠方。
作者親手畫作:
《聆聽》
《輪迴》
如果您也是 熱愛中華文化,喜歡文學、華語音樂、藝術交流 ,或者想要 想要投稿 的人士,歡迎大家 掃描以下二維碼進群, 為中華文化的傳播盡一份力~
- The End -
#今日匯率
1 新元 = 5.0717 人民幣
1 人民幣 = 0.1971 新幣
(*截稿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