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对我说:我真想逃离现状,找一个幽僻的寺庙住上一阵子;或是向我讲述“我理想的人生就是一个人去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小镇,独自开一个书店,与书为伴,孤独终老”……我觉得这些朋友一定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静。
以前听到一个颇有深意的故事,记忆犹新。有个在城市中久居的人想要抛开尘世的一切归隐山林,离开前为了遮羞,他腰间仅围了一块布。结果到了林间,老鼠老来咬他的布,不得已他就养了一只猫,结果猫要喝奶,不得已他又养了一头奶牛,奶牛又需要吃草,不得已他又种了一大片草地,结果他的负累却越来越多。
可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不静的,即使他躲到深山老林里,六根也难逃清静。正像是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中所言: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不过真正要做到大隐隐于市的人估计需要一种极高的悟性与心境。
在世人的眼里,静或许只是源于外物的静态,一种沉默、一种停止,但对我而言,它却是一种有声的留白。它是动态的,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更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似一口幽深的水井,可以直接探照人的灵魂深处。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有一幅非常经典的油画作品《晚钟》。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夕阳暮色中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虔诚祈祷的情境。整个画面庄严、神圣而肃穆。每当凝望这幅作品,都会让人茫然无措的灵魂一下子找到定点,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仿佛可以听到由远处传来的教堂的钟声,听到农人颔首默祷时虔诚的低语声,甚至可以感受到整个大地因着这种神圣光辉的笼罩而颤抖不已。
就在那一霎那,我的心像一只被驯服的小猫,默默地蜷缩在想像的画卷里,寂静欢喜。原来这世上本没有宁静之地,真正的宁静,源于心灵可以找到诗意的栖息之地,柔软而又有力量。
油画《晚钟》
唯有拥有了一颗柔软而又有力量的心,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天地万物之静,获得内心的丰富,才能欣赏这个世间所有无言的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对两无言,唯有敬亭山”、“情人间无言的结局”、“春夏秋冬无言的更替”、“对生命已逝者的默哀” 、“电影中的长镜头” 、“山水画中的留白”……。
最近突然喜欢上了养花,从未想过,养花居然可以令我内心获得极大的安静。面对一树花,我可以默默凝视,可以为她浇水施肥,可以对她给予期许抑或没有期许,可以对她负有责任抑或没有责任,总之,无需言语,时间就在这一点一滴中静静流淌,单是这样,就觉得单纯而美好。花草更是,她们没有言语,静默成长,兀自开落,仅有雨露与阳光,便别有一番生机。这种生命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相信这段话亦适合于所有的时代。每个时代的我们都身处飓风的中心,当这个世界越是聒噪不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越是渴望安静。然而,安静却并不是一种静止,相反,它是一种身处动荡中的平和,面对骤变时的淡定,它是风卷残云后的云淡风轻,它是大开大合后的处变不惊。唯有这样的静,才不会因外界的风吹草动而诚惶诚恐,不堪一击。
如果朋友再问起我沉寂的原因,我想我会回答她:并不是我沉寂了,而是周围的世界越发变得躁动不安了。我要的其实只是一种可以启动灵魂得以救赎的力量,唯有安静才是通往心灵的唯一路径。它是心的能量场,灵的菩提树。
2022年6月6日夜晚写于新加坡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张溦,新加坡华文老师。爱好艺术,喜好创作。千禧年来小坡定居至今。半生漂泊,只因以梦为马;笔耕不辍,只为诗与远方。
作者亲手画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