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因華裔面孔被針對? 去年至少1400名美國華裔科學家轉投中國

2022-10-21

中美關係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2016年上任後急轉直下。

隨著兩國競爭白熱化,特朗普更在2018年以消除中國間諜、防止中國盜竊美國科技和智慧財產權為由,推出「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

該計劃落實後,首當其衝的是在美國發展的華裔科學家,包括美籍華裔科學家、長著一臉華裔面孔的科學家,近年來在美國面對越來越多政治上的敵意。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去年至少有1400名在美華裔科學家放棄在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的職務,前往中國或其他地方任職。

「中國行動計劃」正是罪魁禍首。

特朗普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被指引發了美國華裔科學家的恐懼與壓力。(路透社)發布該研究報告的「亞裔美國人學者論壇」指出,美國遏制華裔科學家研究和學術活動的相關舉措,造成了「冷卻效應」(chilling effect),最終受害的可能會是美國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宇在發布上述調查報告時表示,華裔科學家的離去有增加的趨勢。

他說,美國其實已有好一段時間流失人才到中國,尤其在特朗普主導的「中國行動計劃」實施後,流失情況更為嚴重。

調查發現,不少原本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服務的華裔科學家選擇另謀高就。圖為普林斯頓大學校園。(紐約時報)由於擔心「中國行動計劃」可能引發種族偏見和文化恐懼,美國總統拜登今年宣布廢除前任政府留下的這項政策,但其負面影響似乎仍在持續。

根據謝宇和另外三名調查報告共同作者的說法,該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擁有華裔血統的科學家在開展例行研究和學術活動時,普遍感受到恐懼。

「如果這種恐懼無法緩解,美國將面臨無法充分利用科研人才的顯著風險,同時也會向中國和其他國家流失科研人才。」

該報告根據相關科研人才的姓氏確認,發現去年共有1415名華裔科學家變更工作單位,涉足領域包括工程、電腦科學、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

選擇跳槽的人數較前一年增加了21.7%,更是2011年的2倍以上。

另外,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去年底的一項分析,過去三年共有150人在「中國行動計劃」下面控。

「中國行動計劃」落實後,有批評者稱在美國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包括美籍華裔科學家,常常感覺自己被「種族歸納」(racial profiling),被迫中止和中國同儕的合作項目,並避免在未來仍有相關合作。

除了「亞裔美國人學者論壇」的上述報告,另外一項由亞利桑那大學和由美國華裔顯要組成的「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進行的一項調查也發現,有多達40%華裔科學家因害怕美國當局的監視,打算離開美國。

這些數據顯示,「中國行動計劃」、中美關係惡化等層層因素疊加,正逐步加劇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發展所受到的壓力。

美國近年來反亞裔仇恨犯罪的數量激增。(Getty Images)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過去一年離開美國的華裔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有者是著作極豐的學者,其中還有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得主。

該報道還指出,儘管拜登政府已經終止「中國行動計劃」,但部分華裔科學家依然感受到外界對他們的質疑,並擔心一旦中美關係持續緊張,這種情況就會延續下去。

面對華裔科研人才流失的現象,拜登政府承諾將加強行動,以化解華裔學者的疑慮,避免美國吸引創新頂尖人才的吸引力繼續消退。

但與此同時,美國華裔人才流失到中國之際,近來加大力道打擊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美國政府10月初又宣布,限制美籍人士在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任職。

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禁令一出,恐怕至少將有43名在16家中國上市半導體企業擔任核心職務的美籍高管必須「選邊站」,要不回國,要不就得冒著違反禁令者而被取消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

這一來一往,似乎預示著美國和中國的脫鉤正日益成型。

隨著中美競爭白熱化,無論是美籍華裔科學家,或在美國發展的華裔科學家,可能都將面臨越來越複雜的局面。


相关文章

  • 新山無國籍老婦冠病惡化 醫院拒收 家屬求助無門
  • 泰國父母自製家庭色情片 九子女全下海最小十歲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賭窩藏在森林中 馬國警方出動無人機捕124人
  • 雅加達公務員每周三必須搭公共運輸 否則無法升職
  • 泰警曼谷港口繳獲238噸非法進口電子垃圾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