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國競爭白熱化,特朗普更在2018年以消除中國間諜、防止中國盜竊美國科技和智慧財產權為由,推出「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
該計劃落實後,首當其衝的是在美國發展的華裔科學家,包括美籍華裔科學家、長著一臉華裔面孔的科學家,近年來在美國面對越來越多政治上的敵意。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去年至少有1400名在美華裔科學家放棄在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的職務,前往中國或其他地方任職。
「中國行動計劃」正是罪魁禍首。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宇在發布上述調查報告時表示,華裔科學家的離去有增加的趨勢。
他說,美國其實已有好一段時間流失人才到中國,尤其在特朗普主導的「中國行動計劃」實施後,流失情況更為嚴重。
根據謝宇和另外三名調查報告共同作者的說法,該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擁有華裔血統的科學家在開展例行研究和學術活動時,普遍感受到恐懼。
「如果這種恐懼無法緩解,美國將面臨無法充分利用科研人才的顯著風險,同時也會向中國和其他國家流失科研人才。」
該報告根據相關科研人才的姓氏確認,發現去年共有1415名華裔科學家變更工作單位,涉足領域包括工程、電腦科學、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
選擇跳槽的人數較前一年增加了21.7%,更是2011年的2倍以上。
另外,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去年底的一項分析,過去三年共有150人在「中國行動計劃」下面控。
「中國行動計劃」落實後,有批評者稱在美國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包括美籍華裔科學家,常常感覺自己被「種族歸納」(racial profiling),被迫中止和中國同儕的合作項目,並避免在未來仍有相關合作。
除了「亞裔美國人學者論壇」的上述報告,另外一項由亞利桑那大學和由美國華裔顯要組成的「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進行的一項調查也發現,有多達40%華裔科學家因害怕美國當局的監視,打算離開美國。
這些數據顯示,「中國行動計劃」、中美關係惡化等層層因素疊加,正逐步加劇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發展所受到的壓力。
該報道還指出,儘管拜登政府已經終止「中國行動計劃」,但部分華裔科學家依然感受到外界對他們的質疑,並擔心一旦中美關係持續緊張,這種情況就會延續下去。
面對華裔科研人才流失的現象,拜登政府承諾將加強行動,以化解華裔學者的疑慮,避免美國吸引創新頂尖人才的吸引力繼續消退。
但與此同時,美國華裔人才流失到中國之際,近來加大力道打擊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美國政府10月初又宣布,限制美籍人士在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任職。
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禁令一出,恐怕至少將有43名在16家中國上市半導體企業擔任核心職務的美籍高管必須「選邊站」,要不回國,要不就得冒著違反禁令者而被取消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
這一來一往,似乎預示著美國和中國的脫鉤正日益成型。
隨著中美競爭白熱化,無論是美籍華裔科學家,或在美國發展的華裔科學家,可能都將面臨越來越複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