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山雙林寺

2022-10-26

我和蓮山雙林寺的情緣最是奇特。學生時代就聽聞大巴窯有一座叫雙林寺的寺院,也很喜歡雙林這個名字。然而,一直到當了建築師並選擇了古蹟保留作為專科後,才第一次到那裡參觀,在負責當時「落架大修」建築師的帶領下,了解正在進行中的工程。

有那麼巧,往後另外兩次的走訪,都遇上雙林寺某些部分在修建,直到目前還未一睹其整體的面目。

了解幾個名稱含意

組屋林立的大巴窯從前是個偏遠的地方。其名稱是福建話「大」和馬來文「Paya」變音的合體,意思為大沼澤,所指的應是此地的原貌。後來,定是沼澤被填平了,變作「山芭」,至1960年代在新鎮發展計劃下,進而成為繼女皇鎮之後我國第二個衛星鎮。

我愛想像在1898年當商人劉金榜獻地建寺時,這一帶的鄉野風貌。會不會有座山,像蓮花般開放?會不會有兩片林,讓寺院深藏其中?關於前者的想像是正確的,但對後者的猜想就大錯特錯了。原來雙林和佛陀在印度北部拘屍那城外的娑婆雙樹下涅槃的事跡有關,更有佛學上的寓意。

蓮山雙林寺是一座禪宗叢林。查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始於唐代,叢林可以理解為很多出家人聚在一起專心修道、遵守清規、融合相處的寺院,也指草木不亂生亂長,比喻法度、規矩。

體驗一座寺院恢弘

大巴窯新鎮的建設和同時期泛島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得雙林寺不再遠離塵囂。若開車往此寺定要經過組屋陣,甚至像開入其中一個鄰里,而高速路上的風馳電掣簡直就在寺院旁邊不住地喧譁。

然而,當我們抵達雙林寺範圍時,還是感覺清凈。只見前方有一近一遠兩道牌坊,還有一座巍巍的石塔。右邊有半月池,池後有照壁。左面則可見通往寺院三進庭院,位於其中軸線上的山門。是照壁隔開了泛島高速公路,聯同上述元素和無數綠樹營造了一個極其清幽的庭園。

蓮山雙林寺的兩道牌坊

按傳統坐北朝南的雙林寺,除山門外還有三座建築坐落於中軸線上: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座建筑前面皆有院落。另有鐘樓、鼓樓設於東西兩側,藏經閣置於法堂上方,佛學院、圖書室、僧寮、齋堂等立於不同位置。不但設備齊全,在怡人尺度中更有恢弘氣勢。

細賞幾處建築特色

一開始,雙林寺便與中國福建關係密切。劉金榜居士祖籍漳州府;開山住持賢慧禪師祖籍泉州府,並且是福州怡山西禪寺的傳人。最初興建的是法堂樓,而當時的工匠及石料都源於福建,僅大部分木料購於南洋。

源自福州、泉州、漳州的式樣,在雙林寺內都可見到。乍看這三種式樣沒什麼不同,原來差別盡在細微處。最有趣的是在同一座建築物上可看到屬於不同原產地的式樣。且以建竣於1907年的大雄寶殿為例:這座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的建築,上檐和下檐由不同匠派建造。簡單地說,上檐翼角翹起的弧度較大,是福州式;下檐的較小,是泉州式。兩者的差異在舊照片中所見,寶殿的昔日風采里尤其顯著。

大雄寶殿下檐翼角屬泉州式

雙林寺大雄寶殿內部另有一亮點,不容錯過。造訪者只要舉頭仰望,就會見到三個華麗的藻井:中間的較大,兩旁的略小,與其下所供奉的「三世佛」聖像呼應。這三個藻井外框皆呈四角形,層層升高,轉為八角形至核心時再變為圓形,在本地建築中應是絕無僅有。

回憶數段古剎情緣

第一次親睹藻井是在1995年冬的北京之旅。那是我第一次訪京城,對所見的中國古建築尤其是紫禁城留下極美好的印象,曾為太和殿內與皇帝寶座呼應的藻井讚嘆不已。而雙林寺大雄寶殿里的藻井,是否來自皇家傳統,或與之平行發展?一說藻井源自佛教石窟,有待考證。

大雄寶殿里的藻井

在同一段旅程里,我也到郊外的紅螺寺參觀。那是中國北方佛教發祥地,一座很具規模的叢林。當時,不知道後來會經常到中國出差,甚至常駐。所參觀的中國佛寺漸多,包括因一首詩而往的姑蘇寒山寺;一段名僧軼事而訪的杭州靈隱寺;一則民間傳說而走一回的鎮江金山寺。這些古寺,都使我有歷史、文化、建築知識上的收穫。的確,人在神州大地如不看佛寺,不啻走寶。

雙林寺就像上述古寺,猶如一本讀了再讀仍會有新發現的書。可巧每次造訪都遇到其不同程度的修繕,對我來說或有小小不足,對它來說肯定是件好事。在這組建築超過百年的悠長歲月中,有些木構件因蛀蝕而毀壞,有些部分因更新不得法而影響整體和諧,都須改善。目前正在進行的工程,包括鐘樓、鼓樓的恢復原貌。期待當有一天果能一覽蓮山雙林寺整體時,這座叢林古剎將以最佳狀態相迎。

(作者為本地建築師兼作家)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真實記錄,我在新加坡受鞭刑的全過程!要向執行官說「謝謝」
  • 最新一輪CDC優惠券派發!皇后手把手教你拿,再附上各大超市釋出的好康!500元這樣花~💸
  • 新加坡建築公司注意了!必須註冊CRS系統,否則無法申請WP/SP!
  • 比爾·蓋茨盛讚:新加坡確實令人讚嘆,迫不及待想再來
  • 新加坡打工人要更加努力了
  • 新加坡外觀專利申請指南
  • 四海傳福 新加坡這家百年醫院,為何以閩人的名字命名?
  • 冠病永遠在你我左右 當局苦口婆心,人們卻漫不經心?
  • 比爾·蓋茨新加坡對話:當AGI重塑教育未來,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