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很多富豪因為可以獲得稅務優惠,移居我國因而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同時也繁榮了我國經濟,為我國帶來各種利益。但是不知道這些富豪之間有一種大家也要為這個國家的弱勢群體做出貢獻的文化和共識嗎?
回到弱勢群體,新加坡是個務實的國家,不想走上歐洲福利國家走吃山空的道路。政府不斷告訴人民,新加坡只有人力資源,我們須要不斷自我增值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勞動隊伍。
但是,每個社會都會有種種因素造成的弱勢群體。當然,政府已經在住屋和經濟上通過平價租出的組屋和各種補貼幫助他們。但是,為什麼淡濱尼母子死亡多天,直到屍體腐臭才被發現的慘案發生呢?這不禁讓人想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心酸。
但是不求助的弱勢群體,是無論多苦都在那裡撐著,有時,他們也因為性格的緣故幾乎不跟大家來往。如果弱勢群體不主動,各種福利機構便不能為對他們伸出援手,那麼這群弱勢群體要何去何從?在這裡我想拋磚引玉,提出建議。
第一,組織一個流動甘榜精神列車。就是由我們的政府組織一系列的活動,去關懷暫時沒有需要福利機構服務,但是自我孤立的家庭。通過與他們為友的服務(Befriending)定期和這些家庭聯繫。活動可以包括:帶他們去醫院,帶他們去看免費中醫,幫助孩子補習,甚至先通過定期的一些簡單活動比如遊戲和運動,跟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因為已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和信任,我們可以在這個家庭陷入困境前就避免它們的惡化導致它們成為福利機構的個案·。
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不了解,就沒有去領取政府給予的輔助和津貼,比如車資津貼。因為家裡沒有電視,不聽新聞也不懂英文,沒有科技知識,他們活在另一個世界裡頭,已經和社會脫鉤。
或許幾座組屋就應該有個聯繫大家的村長,大家一起討論如何解決這個社區的問題,並且由社區的居民向區內的孤立家庭伸出友誼之手,舉辦跟選擇第一點提及的一樣的活動。
順便提一下,我了解到家庭服務中心的人員所負責的個案很多。這跟我幾十年前的情況一樣,我非常失望。
希望有關政府機構本著以人為本的情懷管理家庭服務中心。如果他們每人處理的個案數量太大,只能蜻蜓點水,那只是在拖延個案的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