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政府在面對一場隱秘的戰爭,
那不是金融戰,和軍事也毫無關係,他們的對手是……額……一群水獺。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城市,但這幾年,它被上百隻大膽的野生水獺占領。
從醫院到小區到公園到街道,水獺的身影無處不在,很多人類被它們可愛的外表迷惑,結果慘遭被咬……
水獺和這座城市國家的「孽緣」,得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原本,江獺和小爪水獺是新加坡的本土水獺,它們暢行在河道和雨林間。60年代,因為新加坡大規模開發土地,導致森林面積劇減,河水污染嚴重,當地的水獺消失了。
很多水獺是死了,還有一些進入馬來西亞的森林生活。
1977年,為了不讓污染繼續惡化,新加坡政府開展「清潔河流運動」。這個項目很成功,環境在之後的十年漸漸恢復,到1998年,水獺游過柔佛海峽,從馬來西亞重返新加坡。
一開始,這種嬌小的、敏捷的動物沒有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2015年後,人們猛地發現市中心到處都是它們。
沒錯,雖然水獺是野生動物,但它們無懼於人類,完全把人類城市當自己的家。
新加坡有一款叫Otter Spotter的應用程式,可以讓人們上傳水獺目擊地點。
有人在高檔社區的游泳池裡發現了水獺,它們悠哉游哉地戲水,還有一隻叼著魚。
在酒店門口的噴泉池裡,水獺無視眾人圍觀,快快樂樂地游泳。
當地醫院裡,水獺突然亂入其中,讓人幻視《侏羅紀公園》。
馬路、天橋、植物園就更不用說了,水獺們自由奔跑,除了不守交通規則,其他和人類差不多。
有的水獺特別適應城市生活,甚至學會了如何爬梯子離開水庫。
這……為啥膽子這麼大呢?
大概和英國的鴿子一樣,新加坡的水獺對人類已經非常熟悉,知道對方不會傷害自己。既然性命無憂,加上缺少天敵(新加坡的鱷魚會吃水獺,但是數量少),到哪裡都敢橫衝直撞。
和鴿子一樣,亂跑的水獺也很麻煩。
2016年,新加坡在舉辦馬拉松比賽的時候,一個水獺家族突然跑了進來。志願者們一路對它們進行定位,警告參賽者它們的目前位置,讓人們避開這裡。
今年3月,另一群水獺堵住了總統府外的街道,警察只好攔住車流,讓水獺先過去。
堵路也就算了,更糟糕的是它們偷吃魚。
很多新加坡人養鯉魚當寵物,一養就是好多年。那些漂亮的錦鯉在水獺眼裡是可口的午餐,經常溜進人們家裡去偷。
2016年,在聖淘沙灣的一個小區,多個居民說他們養的數百條鯉魚和羅非魚被水獺吃了。水獺偷襲社區20多次,次次得手。
「大部分魚的屍體沒被吃掉,水獺就咬了一口,然後把魚屍留在地上。」受害居民Chin先生告訴媒體,「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都被現場的殘暴驚呆了。」
「沒人來幫助我們,我們真的很絕望。我們只想和水獺和平共處來著。」
Chin說,他們在魚塘周圍安裝了帶刺的鐵絲網、感應燈和帶電圍欄,但沒什麼用。水獺是很聰明的動物,總能找到空子鑽進去。
居民Lynette Foo在後院池塘里養了40多條錦鯉,全部被水獺吃了,其中一些她岳父養了幾十年。
「它們就像在吃自助餐一樣,毫不客氣。」Lynette Foo說,「成年水獺會先用爪子把魚弄瞎,然後讓幼崽去吃。它們正在變成討厭的動物。」
去年5月,水獺衝進聖特蕾莎教堂,吃掉近100條鯉魚,教會和園丁養它們超過15年。
附近一個60歲老人的鯉魚也被吃了。他說自己從小養這些鯉魚,每天早晚喂它們,看到陪伴自己多年的朋友被吃,心都碎了。
自2019年以來,新加坡水獺的數量翻了一倍多,有大約17個水獺家族在城市裡生活,總共有170隻。
和568萬的人口相比,170隻水獺顯得不多,但擁擠的空間讓它們頻繁接觸人類,出現更多暴力事件。
2017年,一個5歲女孩在濱海灣花園被水獺咬傷。
2021年5月,一個77歲的老大爺在加冷河邊鍛鍊,遇到20隻水獺。大爺覺得它們挺有趣,沒有避開,結果一隻成年水獺跑到他左腿旁,張嘴就來了一口。
去年底,英國人Graham Spencer被一群水獺撕咬,以為自己要死了。
他告訴新加坡媒體,自己清晨在植物園散步,看到有20隻水獺穿過面前的一條小路,距離他4米遠的樣子。
他遵循專家的告誡,沒有接近它們,但旁邊出現一個晨跑的人,他一直跑到水獺旁邊,然後馬上轉彎跑遠。
「那個男人跑過去後,水獺就像發瘋了一樣!」 Graham Spencer說,「顯然,它們以為我是那個晨跑者,衝著我跑過來。一些水獺咬住了我的腳踝,我臉朝下摔倒了。然後它們又去咬我的腿和屁股,還有一隻在啃我的手指。」
「我以為我會死掉,它們是要殺了我。我在10秒內被咬了26次,如果不是我朋友在旁邊,我覺得今天我不會坐在這裡。我真的會死。」
Graham Spencer的朋友把水獺趕走,拉著他跑向遊客中心。可怕的水獺還在後面猛追,一直跟到人多的地方。
去了三次醫院後,水獺留下的傷口才處理好。
種種混亂引發了民間抗議,有政治評論員給媒體寫公開信,呼籲政府用子彈射殺這些麻煩的動物。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另一個人寫文章,認為政府應該阻止水獺進入城市。「我們從來不鼓勵野豬進入市區,同理,我們不能因為水獺看起來可愛,就讓它們進來。」
在臉書上,熱門的建議是「往河裡丟幾條鱷魚,試試效果」。
不過,大部分市民支持共存,因為水獺出現是證明城市的綠化做得好,符合新加坡「大自然里的城市」願景。
演員Jazeel Low養了數百條觀賞魚,被水獺捕殺殆盡。她說雖然很傷心,但水獺也需要生存。
「我覺得,讓水獺因為這種事而死是不對的。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和它們共存的方法。殺死它們是最簡單的手段,但那不是正確的出路。和它們共存很難,可我們只需要學習如何去做。」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發話了,他在臉書上說,新加坡人「必須想辦法與我們的本土動植物一起共存,一起成長。」
嗯,想法很好,只可惜很難實現。畢竟,水獺可看不懂帖子,該惹事的時候還是會惹事。
新加坡人也有些受不了了,上周,國家公園委員會、野生動物專家、水獺觀察愛好者組成隊伍,完成第一批水獺轉移工作。
他們從人行道底下的一個洞裡,引誘出6隻水獺,把它們送到一個有著充足自然資源的秘密地點。
新加坡的國家發展部長在臉書上說,整個行動順利進行。未來,島上其他水獺也會用這個辦法轉移,但沒說它們轉移後的地方有沒有圍欄,會不會重新跑進人類活動區域。
這個工作組除了安置水獺外,還幫助物業經理搭建圍欄、填水獺洞穴,還有從居民房裡移走魚等。
這些舉措,會讓市裡的水獺大大減少。
雖然對動物愛好者來說,是個讓人失望的消息,但對所有人的安全有好處。
以人類目前的發展水平,和野生動物達成近距離共存還是太難了。
而且,動物應該生活在大自然里,而不是鋼鐵森林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