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鮮魚價格一漲再漲背後 有哪些環環相扣的因素?

2022-11-14

過年吃魚,象徵年年有餘,因此魚是許多華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年菜之一。

現在距離癸卯年(2023年)正月初一雖然還有段時間,但一些馬來西亞漁商稍早前接受新加坡媒體訪問時就給了一個善意提醒:

過年要吃魚的話,現在就要買了,不然價格很可能在來臨的幾個星期內一漲再漲。

這是誇張,還是馬國漁民在運用生意頭腦,製造需求?

多個因素推高漁商成本 本地鮮魚價格今年上漲了20%。(海峽時報)海鮮價格一般會在農曆新年期間上漲,早已不是新鮮事。

但單是今年,我國鮮魚價格已經上漲了20%以上。

竹腳巴剎的一名魚販就告訴亞洲新聞台,馬鮫魚(俗稱巴當魚)今年七月的價格是每公斤15-20元,九月就上漲到每公斤20-25元。

新加坡的海鮮主要從馬來西亞進口,而柔佛的海鮮批發商GM Seafood向亞洲新聞台表示,他們的成本最近因為各種因素而增加了:

1. 漁獲減少:該批發商一名擁有20年捕魚經驗的漁船船長就表示,過去只要出海三天就能捕獲20公噸的魚,但現在要得到相同的漁獲,就要出海五、六天。此外,柔佛一帶魚量大減,漁夫必須到100多公里外的關丹和登嘉樓等地,才能捕到魚。

2. 燃油成本:漁船出海更久,意味著燃油成本隨之增加。由於燃油價格也上漲了,GM Seafood負責人Gary Ko估計,公司的40艘漁船,每星期的燃油成本可高達32萬新幣。

3. 人力成本:由於漁夫的薪酬是按日計算,他們出海越久,薪金成本自然也增加了。

Gary Ko也估計,公司的成本增加了25-30%,利潤也跌了三成,因此只好將魚價調高15%。

還有,別忘了出海捕魚向來是個「靠天吃飯」的行業。

氣候變化不僅增加馬國海域出現暴風雨天氣的次數,讓漁民難以出海捕魚,氣候變暖也造成表層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進而增加海水的酸性,影響海洋生物。

原料價格上漲,也帶動魚飼料價格上升。(商業時報)出海捕魚須面對那麼多難以控制的因素,但經營養魚場的漁農即使能夠較好地控制魚池的環境,也不見得好過。

馬國海鮮批發商DTS集團直言,飼料占了他們成本的70%,而其原料——小麥和玉蜀黍——也因為俄烏戰事而上漲,令吉近兩年來貶值也加重了該公司的成本。

過度捕撈或是馬國漁業最大挑戰 馬國執法單位於2017年焚燒一艘非法捕撈的外國漁船。(檔案照)但馬國漁業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或許還是過度捕撈

研究顯示,馬國部分海域的魚類海群比起70年代,已經銳減96%

在馬國水域非法捕撈的外國漁船,也是造成馬國魚類大減的一個因素。

儘管馬國執法單位多次採取行動取締這些外國漁船,但仍難以根除非法捕撈的問題。

蟻粉過年前若不想付更多錢購買魚類,或許真的該考慮在冰箱內騰出點空間,早點採購了。


相关文章

  • 泰國父母自製家庭色情片 九子女全下海最小十歲
  • 誤信網戀男友生病 馬國女子轉帳166次被騙28萬元
  • 羅厘遇車禍九警員亡 警區主任親自申請延扣司機
  • 馬國今年第一季新生兒人數創單季歷史新低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
  • 新山無國籍老婦冠病惡化 醫院拒收 家屬求助無門
  • 女導遊涉收逾91萬新元旅遊團費後失聯 姐姐急劃清界線
  • 泰國多地出現豪雨天氣 當局在22省發布土崩預警
  • 馬國今年第一季新生兒人數創單季歷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