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作為城市的「窗口」行業之一,它也是城市與外界接觸面最多、最廣的地方,是反映城市形象的主要標誌之一。本期介紹的「新加坡克拉碼頭」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是新加坡前五大必游的旅遊勝地,一個集購物、飲食、娛樂於一體的娛樂天堂。其實,這座歷史碼頭的復興並非一蹴而就,以家庭休閒活動為主要定位的第一次改造並不理想,那麼一起來看看第二次的改造秘訣吧!
01 新加坡克拉碼頭簡介
克拉碼頭(Clarke Quay) 位居新加坡的中心區位,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總占地50多畝。克拉碼頭原來是一個裝卸貨物的小碼頭,它的名字來自第二任的總督Andrew Clarke。五座擁有超過60間倉庫和店屋的建築組成了克拉碼頭,這五座建築都保有其19世紀的原貌,顯現出當年碼頭、倉庫歷經滄桑的內涵,從全盛時期服務於新加坡河上忙亂的貿易而後逐漸破落。
1980年不成功的第一次商業區改造,定位家庭休閒活動,由於交通不便,缺乏人氣。克拉克碼頭不但沒有被振興,反而越發破落了下去。
如今,已實現了當初將其打造成為「新加坡首要的餐飲娛樂生活景點」的願景,它是如何打造的呢?
改造前後對比
02 新加坡克拉碼頭的打造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克拉碼頭的再造開發在原貌修復保護舊建築的同時,充分根據現代城市的需求對建築空間外部色彩、燈光、景觀,進行了現代創意設計,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和協調融合。既對舊有建築實現完整保護,不會造成破壞;又能通過現代技術景觀的創意設計,讓舊建築煥發出新風采,與現代景觀充分融合、映襯、協調,營造出適合現代城市風貌的獨特氛圍空間。
老倉庫建築磚瓦材料與玻璃(配合以大面積的鋼框架)、塑料頂棚等,如此突兀的材質的強烈對比,正是克拉碼頭樂於呈現的一種現代與傳統的碰撞。而追求時尚、展現個性的特質,也在這群建築中給自己寫下了最完美的詮釋。
巧用建築色彩
建築色彩和建築本身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如果沒有建築,色彩就沒有依託;而沒了色彩,建築就少了增飾。建築本身是離不開色彩的,因而色彩就成為表達建築心情最直接的方式。
在普遍的商業建築應用中,建築物的牆體都強調運用過渡色,以淡雅色彩為主。而克拉碼頭則反其道而行之,用色極盡大膽,暖紅色的牆體,配以草綠色的門窗;粉色和天藍色交織的牆面,乍一看,還以為來到了迪斯尼樂園,而充滿童趣和活悅的感覺。
不同的區域也順應著不同的顏色而區分開來,這些美麗卻不張揚的顏色不僅將克拉碼頭裝點得美輪美奐,而且它們也猶如夜晚從餐廳或酒吧內飄出的活力動感的音符一樣,將這裡的休閒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郁。而商業的識別性,也在這富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鮮艷色彩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環保理念打造半室外商業街
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新加坡沒有四季,氣候潮濕炎熱。如果露天範圍都採用空調降溫,將產生巨大能耗。克拉碼頭採用了被動式環境控制(passive environmental control),利用自然通風和採光,在儘可能降低能耗的條件下,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外物理環境。在主街Read RD.和Clarke RD.的頂上加蓋了一張張用ETFE膜製成的「遮陽傘」,形成了一個遮陽、擋雨的灰空間,即保留了街道的自然風貌,又保證了商業活動不受氣候影響。雅致的天篷設計創造了陰涼的環境,用以抵擋新加坡的高溫氣候,同時覆蓋四條主幹道和中庭。
遮陽、擋雨的「天使」天蓬
著名的「天使」(Angels)天蓬,有彈性的傘狀結構是由鋼結構支撐、以及高強度、輕質的天蓬組成。天蓬材料選擇了可再循環利用的ETFE膜,ETFE具備輕盈特點,自潔功能,十分易於維護,在亞洲當時也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材料。如此巨大的透明「天篷」能引入自然光線,讓街道保持自然風貌,又使碼頭的休閒商業活動不受氣候的影響。
風扇系統加速空氣流動速度
克拉碼頭最成功的便是對於自然風的導入,運行「文丘里效應」,即當空氣從一個比較廣大的空間流向比較狹窄的埠時,產生的吸風作用使空氣流動自然加速,面朝河流的克拉碼頭便是通過對於此原理的合理運用。為了解決通風的問題,在街道的中央設置了很多朝向不同角度的隱形「風扇」,就是在「天使」天蓬支撐處像鯨魚尾巴似的慢速風扇口,可以為街道提供人造新風,達到街道降溫的效果,也有效起到了節能的作用。
「旱噴水池」水溫16℃
中心廣場的旱噴水池,充分利用了商店內部空調的冰凍水,溫度保持在16℃。街道內風扇加速了空氣流動,遇到旱噴水池16℃的水霧,會使碼頭的溫度瞬間下降5攝氏度左右,創造這舒爽宜人的28℃恆溫,秘訣便在於此。克拉碼頭摒棄了將產生巨大能耗的露天空調降溫,採用了被動式環境控制法,在儘可能降低運行能耗的條件下,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外物理環境。
多樣的商業空間體驗
原先舊建築的門面外面加了許多玻璃結構,沿街酒吧為半開放式,吧檯延伸到了街道上,讓人很有坐下來暢飲一番的衝動。Read RD.道路寬度相對較大,平時可以做餐飲的露天外擺,而周末跳蚤市場營業時可以做零售攤位等。
巧用建築色彩最大化濱水空間的商業價值
改造前帶廊柱的商業街店鋪被用作廉價的小飯館和飾品店,而這些店鋪門前的人行道也被那些常年叫賣的小販和商亭給擠滿了,河岸邊區域對於遊客和當地群眾已經失去了其潛在的吸引力。
改造將廉價的小飯館、商亭和混亂的人行道從河岸區搬走,重新規劃以傳統的排列形式面向新加坡濱河帶平台的商業街,將商鋪和商鋪之間的空間以及河濱打造成為人們閒暇漫步和休憩觀景的理想場所。結合東南亞地區多雨的特點,通過對河岸自身的改造,在河岸點綴的傘狀的遮陽篷被叫做「風信子」(Bluebell)。
延河岸的用餐平台被戲劇化的被稱為「蓮花盤」(Lily Pad),往河岸外延伸約1.5米,最大化了沿河岸的空間和商業價值,營造了景觀極佳的開放式休憩餐飲空間。遊客在這裡用餐,可以臨近飽覽新加坡河的美景,而其獨具特色的造型本身也成為碼頭的一大看點。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在晚上這些「風信子」會倒映在新加坡河面上,在夜空中變換不同的顏色,不禁讓人聯想起往日慶祝中秋節河岸兩旁的一排排燈籠。開放式休憩餐飲空間的增加、色彩斑斕燈光水影效果的營造以及水系紐帶的升級利用,改變了克拉碼頭原本的臨水不親水,充分利用自有的景觀資源,豐富了其商業形式。
美食的集聚
曾經的克拉碼頭,秉承著傳統業態配置特點,著重於零售購物,輔以餐飲、娛樂,缺乏的商業特色。2006年開始的二次改造不僅僅是對於建築外觀的改造,更是對於業態的一次大調整,將原本所占比重最大的零售購物這顆大樹幾乎全部「砍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餐飲和娛樂項目。
而餐飲部分,克拉碼頭的餐飲其實更像是一個世界餐飲的集聚地,有瑞士料理、波斯料理、日本料理、中華料理、古巴料理、印尼料理,不定時地還會舉辦德國啤酒節等風格各異的活動來吸引人們的駐足。
「餐飲45%、娛樂20%、酒吧20%、零售4%、加之少量辦公」構成了如今的克拉碼頭。可以說它極富創意的改造成就了如今這一堪稱經典的商業作品,使其躍然成為了新加坡最頂尖的餐飲娛樂休閒廣場。
利用「遊船」放大自身價值
新加坡河河道上運載著許多輛「遊船」,每輛可運載約50名遊客,沿河有多個客運碼頭可供停靠,沿途經過許多地標性建築,包括國會大廈、魚尾獅公園、濱海灣金沙酒店。克拉碼頭作為「遊船」的始發站和終點站,利用了水系紐帶的關聯作用,整合整個新加坡河岸最主要的看點,使得自身價值放大,成為外來旅遊參觀的首選。
03 對歷史街區開發的借鑑
克拉碼頭的成功帶給我們關於國內歷史街區開發的思考和啟發,也帶來了我們更多的借鑑。
保護開發的理念要創新
對歷史街區、古城鎮保護開發的理念要創新,要充分理解歷史傳統街區建築等對於現代城市發展的價值作用,進行歷史街區的保護開發是為了更好的推動城市向現代化發展,純古的東西要保護好,同時也要利用好。要「以古帶今」,利用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涵,吸引帶動現代城市發展。在此宗旨之上,任何創意設計都不為過,但不能不顧及現代城市、現代生活、現代消費模式的變化,一味的強調古、建成一片假古董。
不能只重建設形象,不重視持續運營
歷史街區開發模式不能只重建設形象,不重視持續運營。現在國內大多歷史街區和古城古鎮主要由政府主導進行開發,開發中重視形式大於經營、或者疏於後期的管理,導致古城鎮很難有持續發展。
而克拉碼頭的改造開發是持續的,從1960年代開始,就在不斷的根據城市發展、內部經營狀況進行持續的開發調整。不僅五年一次對老建築外觀進行修繕、刷漆;還會對內部經營業態結合市場消費需求變化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保證了克拉碼頭持續幾十年不變的吸引力。
要整合資源,打造國際品質
要能夠整合國際資源、打造國際品質;才能實現國際營銷、吸引國際消費。克拉碼頭的設計團隊、內部業態核心旗艦店都是國際知名品牌機構。一方面國際團隊保證了項目的特色、標誌、和品質;另一方面是他們帶來了國際化的市場客群。
同時通過市場客群的宣傳效應,實現了項目的國際營銷和知名度。而國內歷史街區和古城鎮開發,對國際資源整合能力更弱,導致真正持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功項目極少。
注重現代科技的應用與「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
要注重現代科技的應用與「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國內歷史街區與古城鎮開發過度求古,不敢在技術或者形式上進行創新,尤其是對現代科技的應用,認為是對古城鎮形象的破壞和不協調。對人性化的細節設計就更加缺乏。
克拉碼頭的成功給與我們很好的借鑑,現代科技不僅沒有影響、破壞古城鎮形象,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古城鎮氛圍和舒適度,讓歷史街區更具魅力特色。
把握歷史街區開發的三大關鍵環節和階段
一是建築空間復建創新,打造獨具文化內涵和形象特色的建築,如克拉碼頭老倉庫建築與濱河「蓮葉傘」、街頂「水立方」等形成了克拉碼頭獨有的形象標誌。
二是開發經營業態的復活經營,構建具有獨特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業態組合。「餐飲45%、娛樂20%、酒吧20%、零售4%,加之少量辦公」成為今天克拉碼頭最適合的經營業態組合。
三是通過歷史街區項目開發帶動周邊城區整體發展。克拉碼頭區區五十畝地的開發,已經帶動了周邊方圓3平方公里的整體發展。對比國內歷史街區的開發發展,在遠期帶動發展戰略方面,很多項目都考慮極少。
歷史街區的成功開發要考慮到很多因素,除了要講究開發理念、建設形象、持續運營、整合資源、「以人為本」的個性化設計等方面,還要考慮項目的所處位置,業態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潮流性,項目承載的城市文化以及其功能的多樣性,商業模式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甚至是團隊是否專業等等,只有考慮全面,項目開發才更加有可能成功。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