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杰认同TikTok可提高政党的曝光率。据他观察,目前国盟的候选人们更热衷于使用TikTok,但他同时也指出,因算法的关系,只有该联盟的支持者或与其有同样思想的人可看到该联盟的影片。换而言之,TikTok用户并不会真的看到所有竞选联盟的宣传影片,除非那些影片为时下非常热门的议题。
针对算法是否会让年轻选民活在自己的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里一事,孙德俊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点出,网民的浏览行为以及兴趣并不会成为算法的唯一依据。
孙德俊以政治人物在社交媒体上投放政治广告为例,如果在投放广告时将目标人群设定为“18至30岁的雪兰莪人民”,那即便符合条件的网民没有主动去搜索关于该政党的新闻,该资讯也会被算法送到他的眼前,如果网民点击查看该资讯,算法又会继续为他推荐更多与该政党相关的资讯。
因此,使用TikTok虽未必能让候选者成功拉拢年轻选民,但却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自己在年轻选民中的知名度。
面子书仍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无论如何,3名受访者皆指出,虽然TikTok是候选人们拉拢年轻人的平台,但在本届大选中,面子书仍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面子书依旧是最多马来西亚人使用的社交群体,30岁以上的选民也仍然活跃于脸书。
孙德俊也提出了全渠道营销(Omni-channel Marketing)的概念,即顾客在哪里,就在哪里进行营销。
他说,若将这个概念套用在选举之中,选民即为顾客,所以政治人物理应通过各个平台去触及不同年龄层的选民,在转攻TikTok之余,也需要兼顾面子书、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才能有效的触及所有选民。
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人物有了更多与选民沟通以及宣传自己的管道,而网络生态的改变也让政治人物需要涉足TikTok,并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年轻人目前正流行些什么,要如何才能收获年轻人的支持。
TikTok是让政治人物触及年轻人的平台,也是让年轻人获取政治资讯的渠道之一,希望在TikTok上看到各政党宣传影片的年轻人也能更了解政治,并提高政治醒觉,在11月19日当天走出家门,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投下决定国家命运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