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栋运用财政盈余的手法充分反映了他的品质:谨慎、投入、温情。保健基金和教育储蓄基金都属于捐赠基金,政府最初分别投入2亿新元和10亿新元 ,在国家财政有盈余时适当拨款给这两项基金。到了2020年3月31日,在两项基金成立逾四分之一世纪之后,保健基金已有46亿新元,教育储蓄基金则达到67亿新元。再以本金总额进行投资以赚取收入利息,而每年的津贴拨款就是来自于这些投资所得和利息。
“本金总额全放入一个玻璃容器里,阀门牢牢锁上。”吴作栋如此形容。“只有负责看管的人握有钥匙。所以每一年,你会打开水龙头,流出一些股息。而我可以告诉人们不必再为医疗费用而操心,因为在卫生部的预算之外,我还有这笔经常性收入可以注入,帮助那些实在负担不起的人支付住院费和门诊护理费用。
要是我把所有的钱都锁在储备金里,一旦有需要帮助这些人,我就还得再提高卫生部预算,甚至调高税率。”保健基金与教育储蓄基金就好比国家开设的定期存款户头,可利用本金投资所得收入来扶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新加坡的经济持续增长,吴作栋的计划就能确保长绳一直都在,帮助小舟在潮涨时也随之升高。
医疗和教育基金让人人站在同一起跑线
而医疗与教育,是他心目中的两大最佳平衡杠杆:这两方面最需要长长的缆绳。保健基金的扶助对象是最贫困的一群人,而教育储蓄基金的宗旨就更为宏大了,要激励学生,帮助弱势家庭子女迎头赶上。基金初期只是纯粹为学校里开办的各种增益课程如舞蹈课、体操课、美术课等提供资助,家长也可动用教育储蓄基金支付学校杂费或增益课程学费。
渐渐地,教育储蓄基金的用途从原来设立的奖助学金,扩展到领导能力与品德模范等各类奖项。在今天,每年通过保健基金和教育储蓄发放的金额分别达1.5亿新元和 2 亿新元。吴作栋说明:“你永远也不可能消除有钱人所能享有的优势。但你可以确保那些处在最底层的人,不会只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机会。我们的说法是,让人人都能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中站上同一条起跑线。”
就保健基金而言,他在设计这项计划时已经把执行时的灵活性纳入制度中。他很清楚经济援助很少是直截了当,单凭收入水平就能决定的。所以,与其让一群照章行事的公务员来决定谁才符合条件申请保健基金,他把这个决定权交托给医疗社工,由社工评估个案来酌情处理。吴作栋相信医疗社工的关注点不会只限于收入水平,而是更愿意考量其他因素。关键在于,他明确指示保健基金应当以更宽松的方式来管理。换句话说,只要申请者能显示自己确实无法负担住院费,就可获得批准。
他说:“医院应该把重点放在治疗,而不是还得为坏帐操心。”林雅彦说,这个做法其实也让医疗社工这一行获得了必要的授权和认可。“保健基金的评估标准其实兼顾了感知度与敏感性,深化了这项计划的价值。”她进而补充说:“他是我们这一行的‘意外守护者’。”
也许几百块就能救回至亲的人
无论是保健基金或是教育储蓄基金,都折射出吴作栋早年的生活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特别是年幼丧父之痛。他忆述:“如果当时的社会也有这么一重安全网,父亲可能就不会死于肺痨病。我从来没问过家中长辈为什么父亲当年没去看医生接受治疗。可能发现得太晚,也可能就是因为没钱。保健基金对他来说就会很重要了。那个时候只要拨给他几百块钱,他也许就得救了。”正如林雅彦口中所说的,吴作栋“是一个生活经历过磨难的人,一个曾经失去至亲的人。”
父亲临终前留下了遗言要他努力读书,他从此恪守一生。当他考取了优异成绩,家里却经济拮据,政府颁给了他助学金,扶持他从中学一路到考取大学学位。1990年12月,在出任总理后不过数周的一场演说中,他说:“我对国家心存感恩。国家给了我机会,可以跟其他富家子弟竞争。我投入了竞争。我成功了。”
与吴作栋的问答
问:有些人说政府在分享财富方面做得不够 —— 穷人还是很穷。不过却也有另一些人担心政府做得太过,会倾向福利国家制度。像这样的关注点,当年在您制定这些措施时是不是也曾提出来讨论?
答:那个年代我们还不谈论“收入不均”这个词。我们的想法是,应该怎么为国家创造财富,把财富适度地再分配给较贫困国人。首先,切勿向富人征税过重,免得反倒遏阻他们去辛勤工作,转而想方设法通过成立信托甚至移民他处来避 税。税率应该维持在一个人人都“乐得”缴税的水平。而我说的不只是公民而已。我们需要吸引跨国企业到新加坡投资。如果企业税率过高,他们就不会来了。你得与其他地方竞争,比如香港。所以,这是第一项原则:使税率维持在国人都乐得缴税的水平,外国人也会因为税率较低而到我们这里来设厂经商。
问: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乐得缴税。如今个人所得税率已经下调到20%上下?
答:我们的最高边际个人所得税率一度降到20%。
问:降至20,大家会很乐意吗?
答:你用了“很”,我可没有。(大笑)我们真正考虑的是最高边际个人所得税率和公司或信托税率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问: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率最高可达22?
答:22%是超过32万元以上收入的税率。我认为这是合理的。32万元以上的收入,你每赚一元,付税22分给政府,这是可以接受的。有些国家的税率还要高得多,就反而会遏阻劳作。所以许多高收入人士都会选择在其他国家注册为税务居民,例如巴哈马、百慕大、英属维京群岛、摩纳哥等等。我们富有的生意人、企业家理应推动经济发展,也为财富再分配作出贡献。
问:那要如何落实财富再分配?
答:我们会尽可能把财富再分配与劳动力挂钩。确保人们得有付出才能享受福利,例如教育储蓄奖学金、优异助学金、学业进步奖等等。其次,得有针对性,就如保健基金。放到今天的情境来说,这些惠民措施计划就好比水电费回扣、消费税补助券、就业补助计划、社保援助计划、乐龄补贴计划等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