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的遭遇有一個共同點:
即便如何與肇事者多次調解及溝通,問題依舊未能獲得解決。久而久之不僅給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還有可能危害身心健康。
在新加坡,要解決鄰里問題,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成立一個諮詢小組先聽取民意。
在解決組屋底層焚燒冥紙引起部分居民不滿的問題時,當局就成立了一個「焚燒冥紙規範行動聯盟」來給華社社群傳達一套社會規範。
要解決野雞數量過多擾民的問題,就成立「野雞工作小組」。
現在要解決噪音問題,政府就成立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收集反饋並提出建議。
小組於今年4月成立後,展開六個月的公眾諮詢,共超過4400名國人參與,收集反饋的形式包括線上與線下調查,以及焦點討論小組(focus group discussion)。
團隊甚至遠赴首爾進行考察,以深入了解該城市如何應對噪音問題。
小組上周末發表了一篇報告,其中就對「噪音」給出了兩大定義。
其一,是可被接受的噪音(acceptable noise),即居民無心造成或無法控制的聲響。小組指出,這包括日常生活中必要活動所產生的噪音,與此同時鄰居也積極採取措施,以減低滋擾。
其二,是不可被接受的噪音(unacceptable noise),小組的定義是,有意製造來打擾鄰居的聲響。如在一些情況下,鄰居並沒有試圖減低他們所製造的噪聲,或在清靜時段(quiet hours)進行聲音嘈雜的活動。
報告也涵蓋了針對如何解決鄰里噪音問題的幾項重點建議:
然而,一些仍有異議的網民說,把晚間的清靜時段提前半小時,似乎也於事無補。
該網民說,星期一至五晚上,學生需要一些安靜的時間做功課,他因此反提議,能否再進一步提前周一至五的清靜時段,將周末的清靜時段保留在晚間10點開始?
另一名網民則說,可考慮將清靜時段提前至晚上9點至隔天早上7點,因為「我的鄰居晚上10點還在屋內四處跑動」。
也有網民認為,如果沒有嚴格執行,延長清靜時段會有效嗎?在他看來,這或許只是造成鄰居之間更多紛爭的導火線。
鄰里都是「閉門一族」,才是問題所在? 小組釋出的另一項建議,是呼籲居民打從一開始就主動與鄰居建立友好關係,有助未來雙方或多方之間的任何調節。
然而,如今大多數生活在政府組屋的人,鄰里的和睦氛圍已不及甘榜時代。雖然一些社區還是積極推廣甘榜精神,但國人與鄰居缺乏了解,也是真實寫照。
紅螞蟻發現,報告中就出現了下列這麼一段內容:
「在焦點小組討論中,許多人都同意,我們與鄰居建立牢固關係十分重要,因為這能有助於解決噪音糾紛。他們也認為,處理噪音問題的第一步,應是與鄰居溝通交流。然而,超過半數的線上調查受訪者坦言,他們不常與鄰居交流。」
有網民就說:
「很懷念60年代至90年代,當時人們對彼此都很友善、寬容,也互相幫忙。現在已是『閉門』世代,那咳嗽、打噴嚏甚至放屁,會不會也被算在清靜時段內(需禁止的行為)?」
關於噪音問題,只有你想不到的
即便小組按類別給予建議,但小市民面對的噪音問題不止於此。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一名讀者上周末就投函《海峽時報》,投訴在他位於巴西立21街的住家附近,有一畝空地被圍成工地。
據他觀察,客工過去一個月在此進行施工,現場發出敲打及研磨金屬的巨響。
他問道:
這類(吵雜的)加工不是應該在工廠內完成後,再將各種零件運抵這裡組裝起來嗎?
噪音問題顯然不僅是樓上樓下、或左鄰右舍所引起的,住家附近每天聽到的噪聲,也讓一些國人不得安寧。
換言之,鄰里噪音問題的所屬範圍,在一些社區加倍擴大了。
上周六(11月19日),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就舉行了對話會,宣布將建議報告提呈給社區事務署和文化、社區及青年部。
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出席對話會後說,政府將認真研究小組所提呈的建議,預計明年上半年針對建議作出回應。
看來,不只居民被噪聲搞得頭大,人民代議士也應該頭很大。
畢竟,每個面對噪音問題的居民,所面對的遭遇及經歷都不盡相同,要如何制定一套能讓各戶人家都滿意、並願意遵守的標準,難度不小。